11月19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汉中市宁强县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该荣誉是宁强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贯彻“生态立县”战略而取得的骄人成绩。近年来,宁强县还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陕西省生态建设强县等殊荣。
近年,位于汉江源头的宁强县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狠抓环保基础设施、流域治理、水生态保护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坚持县、镇(街道)、村(社区)、组四级秦巴区域网格化监管,健全完善“全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多元化”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协同治理体系,全面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县域生态涵养能力和流域生态品质不断提升。去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近80%,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标准、优良水体占比100%,优良天数353天,空气优良率97%,PM2.5均值21ug/m3。
宁强县以保值增值自然资本为主线,构建多层次生态经济体系。县上成立“两山生态资源开发公司”,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运营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等,加速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变。县上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药材和林下种植养殖,积极培育“宁强天麻”“宁强银杏”“宁强华细辛”等品牌,全县天麻、银杏、杜仲、华细辛等中药材种植总面积21.3万亩,累计认定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二品一标”农产品31个,去年全县生态农业总产值达36.88亿元,林业产值达11.39亿元,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县上坚持文化产业项目聚集发展、品牌引领先导发展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先后实施青木川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宁强县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等省、市、县级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30余个,打造汉江源、羌博园、青木川古镇等一批宁强特色生态文化品牌,“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文化旅游品牌声誉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33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6亿元。
宁强县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为延伸,立体化形成保护秦巴生态、造福山乡百姓的“护绿保金”模式,玉皇观茶文化旅游景区“茶旅融合”的“植绿成金”模式,打造宁强天麻绿色产业链的“借绿生金”模式,退耕还林、“生态生财”、全民守护“源头活水”换来“金山银山”的“守绿换金”模式,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形成特色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和推动产旅融合的“承绿养金”模式,以羌族民俗文化展示为基础,以羌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羌文化品牌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科技融合的“羌文化+”助力“两山”转化的“羌绿增金”模式的“六绿六金”宁强模式,出台了《宁强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秦巴区域“五乱”问题排查整治,全力推进14座尾矿库综合治理,拆除秦岭区域小水电站15座。
宁强县景区以4家茶企万亩茶园为基础,按照“生态优化、茶脉渗透、文脉串珠、村企联动、组团发展”总体思路进行打造升级,通过改善环境基础设施,采用生态种植技术,现已建成集中连片面积高产茶园,年产名优茶叶220吨以上,产值9500万元,带动农户1200户,其中,千山生态茶园已成为陕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的名片,被认定为“国家有机茶标准化种植基地”,先后举办各类茶事活动68次,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5.2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全县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县上拥有天麻菌材林11万公顷,储蓄量371万立方米,有适合种植生态天麻的林地50万亩以上。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延伸发展、生态品牌打造、技术创新等手段打造天麻绿色产业链。目前,宁强天麻种植面积1.8万余亩,覆盖全县18个镇(街道),形成了集天麻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天麻综合产值超过9.8亿元,全县种植天麻收入10万元以上的户在400户以上,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致富,增强了生态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能动能。(通讯员 刘炳林 张方方)
编辑:史耀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