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纹瓦当,西汉(前206一公元25),省馆调拨。当面为青龙形象,中心为一凸起乳钉。龙头有双角,颌下有髯,满身鳞甲,矫健如飞,此种瓦当为汉未央宫东阙。
图/文 王靖升
近日,咸阳博物院推出龙年主题展“龙行天下——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展览分为“龙形初成 神性确立”“神龙变化 众生推崇”和“皇家独享 龙的传人”三个单元,遴选了95件(组)从西周至民国时期咸阳地区独具特色的珍贵龙文化文物,详实梳理了龙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各领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并成为中华文明最具象征性的符号。
多姿多彩的龙文物,展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的同时,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审美追求、工艺水平等,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作为龙年的跨年大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5月6日。
小学生放假后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博物馆内当起小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文物知识。
家长在假期带着孩子来博物馆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
在十二生肖中,龙排在第五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虚拟出来的。虽是虚拟,但这种形态优美、气势威猛、独步天下、一往无前的形象,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游客。
铜龙钮錞于,战国一秦代(前475—前207),1978年咸阳市渭阳镇塔尔坡秦建筑遗址出土。铜龙钮錞于是青铜军乐器,通体饰勾连云雷纹,上下各有一排锯齿纹,是国内仅见的具有典型秦国风格的錞于。
青釉蓝花云龙纹瓷尊,清(1616-1912),咸阳市工会移交。敞口,束颈,颈部有两龙耳,深腹,圈足,内壁及底部施白釉,外壁施浅豆绿釉,瓶口沿外有一周花卉纹。其寓意是祈求家族贵乐富昌、子嗣绵延。
陶龙,元(1271-1368) 。灰陶质,身遍布龙鳞,龙背顶微躬,龙头较长,脑后披鬃,四爪踏于陶板。元朝建立后,禁止天下百姓“织造日、月、龙、凤缎匹”,但皇权最终无法限制民间对“龙”的尊崇,因此元朝时民间开始出现四爪龙纹,以此绕开政府禁令。
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武山县博物馆藏。红陶质,小口长颈,瓶腹绘黑色人首形鲵鱼图样,短臂外伸,全身为斜格纹,尾部弯曲。鲵鱼纹彩陶瓶反映了中华民族图腾中最初始的龙形象。
鎏金龙首承弓器,西汉(前206—公元25)。青铜鎏金,龙首微昂,额上有角,细颈,呈“S”形,尾部呈长方形,此物在战车外缘并排设置两个,用以盛放弩机之用。汉代时道教兴起,黄帝御龙升天的故事,引得了无数帝王和贵族们心弛神往,因此青龙形象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龙首曲柄铜盉,战国一秦代(前475一前207),咸阳市渭城区杨家湾村发掘。环钮平顶盖,鼓腹,三蹄足。秦代的龙形象以威武刚劲为主。
轿帘(织绣),中华民国(1912-1949),咸阳市彬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藏。轿帘以大红色羊毛织成,图案以各色玻璃珠管编织而成,外边为冰裂纹,帘心为蟠龙戏珠龙四周饰五彩云纹及各种吉祥纹饰。龙的造型刻画得非常生动,整件轿帘非常精美。此帘是其婚轿上的轿帘。
龙纹空心砖(局部),西汉(前206一公元25),1980年咸阳市空心砖汉墓出土。正面为单线双行龙,龙身蜿艇回首,龙尾部相接,托起一四乳钉纹玉璧。此砖应为西汉中期宫墙东侧的装饰用砖,西汉晚期弃用后被用于堆砌墓室。
四龙戏珠蝙蝠纹玉佩,清(1616-1912)。玉镂雕,最上部透雕二龙戏珠,中部为流云边框,下方透雕展翅蝙蝠纹。龙的形象起源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长期交融发展的生动体现,到了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威严至尊。
龙柄陶壶,北朝(386-518)。灰陶质,小口长颈,在壶身一侧从口延到肩部攀附着一条长龙作为壶柄,龙嘴衔口沿作吸水状,另一侧肩部蹲一蛙作为壶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形象以飘逸洒脱为主。
宣德炉,清(1616-1912),咸阳渭城区公安局移交。黄铜质,鼓腹微下垂,底外壁饰浮雕双龙,印有“宣德年制”四字。宋至清末,皇室独享龙纹饰的形象使用权,因此龙的形象越发规范,被赋予了君王一样的脾性。
鎏金龙形角饰,战国秦一秦代(公元前475一前206),咸阳市窑店镇秦都咸阳城遗址采集。角饰整体呈直角形,直角处为龙头,龙身向两边盘旋延伸。角饰为青铜浇铸,再通体鎏金,应是一件器物的装饰配件。在秦朝时,青龙成为东方七宿的主神,是镇守四方的四神之首。
发现,陕西有意思!
编辑:王靖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