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石牛。
图/文 敬泽昊 田珂
“牛岁春入户,牛气满乾坤”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1年是生肖牛年,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当华夏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定居之时,牛作为最早被驯化动物就已经伴随在他们身边,并与之代代相传,创造了长达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农耕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发现用牛头作为随葬品,商代时牛肩胛骨是占卜刻辞的重要材料,商周青铜器上见有大量牛首图案装饰……在陕西各地发现的文物中,与牛有关或者以牛为造型的也不少,让我们看看陕西最“牛”文物都有哪些。
梁思成说马踏匈奴“在雕刻技术上,似尚不甚发达。”此言非虚,与霍去病墓前的石牛相比,比碑林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唐代石牛,与其说是两种审美风格,不如说是从汉代到唐代,中国人对于大型石刻的制作水平提升了不少。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耳乳钉纹簋,出自弓鱼国墓葬,造型足够异类,风格足够朋克,上面的牛头有24个之多。
富平李道坚墓北壁西侧绘制的牵牛图,牵牛人颈戴项圈,并有手钏和脚钏,上身斜挂帛带,下着轻薄短裤,肤色黝黑,卷发厚唇。
牛首衔环金扣饰,刘家洼出土,在纹饰和题材方面带有典型的北方民族特征。
西周玉牛,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墓出土,玉牛昂首前视,四足直立,尾巴下垂,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立式玉牛。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先周时代的卜骨,先民通过不断的在牛肩胛骨上反复烧灼,看不同的纹路,来判断是凶还是吉。
西安周边十六国墓葬中出土的牛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强调了汉朝初年国家有多么穷,“将相”是迫不得已才将牛车当做座驾。不过有意思的是,从魏晋时代开始,潮流的风向又转变了,乘坐牛车在上层人群中开始流行。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牛尊,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于宝鸡岐山京当乡贺家村,单从外观看,对生物形态的高度还原与通体的精美纹饰就足够用“惊艳”来形容了,而用牛嘴充当“流”和用青铜虎充当器盖把手的设计,更是为这件器物添彩不少。
碑林博物馆汉代画像砖,直观的展现了“二牛抬杠”这一传统耕作技术。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收藏的陶牛,汉代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尤其关注牛和马这两种牲畜,牛在战争中大量需要,出土的成群陶牛,彰显了文景之治下国家的富足。
发现,陕西有意思!
编辑:贺桐
忒色 活动期间,游客可在爱菊健康文化体验园内观光游玩葫芦种植区、丝路好物区、非遗体验区、趣味游戏区四大主题区域 2025-07-11
忒色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博山盖绿釉陶奁博山盖绿釉陶奁(资料照片) 2025-07-01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6月25日至2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上演。 2025-06-30
忒色 党建引领锻造“高原枫警”吉迈派出所将党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 “定盘星”,纵向建立“局党委—所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横向打造“民警+村警+义警”治安共同体,立体化构建“激励-约束-关怀”成长矩阵,用三维坐标重构高原警务生态 2025-06-23
忒色 第四届源点西部电影展在古城西安启幕 2025-06-23
忒色 2025-06-23
忒色 央视热播电视剧《护宝寻踪》圆满收官《吕氏乡约》再塑乡风文明底色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文化墙上的《吕氏乡约》 2025-06-23
忒色 记者从久治县公安局获悉,G347综合检查站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已成为果洛州乃至青海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支点,以“智慧警务+跨域协作”的创新模式,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省界安全防线 2025-06-20
忒色 2025-06-21
忒色 6月18日,聚焦果洛“十四五”·共鉴发展新征程2025“网链果洛・融绘新篇”大型融媒体采风行,深入探访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河曲马良种繁育基地,记录下这里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