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剑评:扫黑除恶为何要给这四个词“官方解释”?

时间:2019-04-11 10:00:43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安剑评:扫黑除恶为何要给这四个词“官方解释”?

“恶势力”“套路贷”“黑财产”“软暴力”,这些源自民间、来自网络的名词,如今有了“官方指定”解释,成为法律术语。


深意二:力度!把不枉不纵贯彻到底

根据中央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期三年,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里,出台这四个重磅法律文件,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在发布会上,陈一新秘书长公布了一组数据:

到今年3月底,全国起诉涉黑涉恶犯罪案件14226件79018人,依法审判涉黑涉恶案件成为当前专项斗争极为重要的工作。

在这个背景下,依法审判涉黑涉恶案件成为当前专项斗争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一线办案人员反映,在恶势力和“软暴力”违法犯罪认定,依法打击“套路贷”、处置黑恶势力犯罪涉案财产等方面还亟待进一步明确、细化。

出台这四个文件正是精准办案、依法严惩之需。依法严惩,不枉不纵,全国政法机关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要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公平正义,给时代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恶势力”虽然为人熟知,但却是一个刑法中找不到的“新名词”。如何认定,如何严惩,如何救济,在法律层面上都是一片空白。此次发布的意见把一系列问题都说透了,将有力指导司法实践,在毫不动摇地保持依法严惩方针的同时,兼顾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在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扫黑办副主任姜伟对恶势力的打击重点,进行了解读:

明确打击重点是恶势力的纠集者、恶势力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重要成员以及共同犯罪中罪责严重的主犯。对于恶势力、恶势力犯罪集团的其他成员,在共同犯罪中罪责相对较小、人身危险性、主观恶性相对不大的,具有自首、立功、坦白、初犯等法定或酌定从宽处罚情节,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套路贷”和黑恶势力相结合,出现了犯罪行为分工协作细化的发展趋势,成为集黑中介、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提供资金账户、制造虚假账目、协助办理公证、虚假诉讼等“一条龙”的黑产业链。这些新情况,也带来了罪行认定上的难度。此次意见对打击“套路贷”规定了全链条的打击模式。

发布会上,姜伟副院长介绍:

针对“套路贷”犯罪分工日趋细化、犯罪环节较多的特点,明确了将实施包括所谓“中介”在内的七类“帮助”“支持”行为的人员作为“套路贷”共同犯罪人处理的条件,实现了对“套路贷”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依法处理涉黑涉恶组织的违法犯罪所得,是从根部斩断黑恶势力经济基础的治本之举。“打财断血”需要公检法各家的通力配合,各管一块可能会留给黑恶势力死灰复燃的空间。此次发布的意见,强调不同阶段政法机关的任务,形成打击、处置的合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全国扫黑办副主任陈国庆表示,处置“黑产”的突出重点在公安和检察两家:

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就要逐步甄别黑恶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性质,明确权属关系,坚持抓捕涉案人员和查清涉案财产同步进行,在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时,检察机关要提出处理意见建议,对继续追缴的尚未被足额查封、扣押的其他违法财产也要依法进行处理。

目前,黑恶势力为了逃避打击,不断变换犯罪手法,逐渐摒弃了原来明火执仗、打打杀杀的明显暴力手段,转而采取易对他人形成心理强制的“软暴力”。为什么“软暴力”决不能姑息?因为它“形软而实硬”,造成的后果往往滞后,却可能危害更为严重。

在发布会上,公安部副部长、全国扫黑办副主任杜航伟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浙江公安机关前不久侦办的一起“套路贷”案件中,当受害人落入债务陷阱、无力偿还时,犯罪团伙便通过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通讯录朋友进行威胁、恐吓、骚扰等手段,逼迫受害人偿还虚高债务。受害人张某因无力偿还虚高债务,遭受到该团伙的“软暴力”催收,团伙成员向其发送各种恐吓、侮辱性的图片,最终张某不堪忍受,被逼自杀。

此次四个重磅意见,直接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律师作为扫黑除恶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也对文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透露:

文件出台过程中,司法部组织多个相关内设厅局进行逐条研究论证,并组织具有丰富刑辩经验的律师代表进行专题研讨,认真梳理汇总相关意见和建议后及时反馈给起草单位,并就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充分沟通。

无论是法官、检察官、民警还是律师,在办案中的价值取向都是相同的:

那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严格依照法律,不放过一个罪犯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编辑: 郭田雨(实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陕西本地最火图片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