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起点,再出发!——《永远的山丹丹》百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圆满举行

时间:2025-09-26 10:59:05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回到起点,再出发!——《永远的山丹丹》百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圆满举行

回望来路,《永远的山丹丹》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主创团队曾多次深入陕北田野采风,汲取延安精神和黄土文化的底色,将地方化的音乐素材以大气的管弦写法进行当代转译

7cb0f360024121537805690afbb2443f.jpeg

9月25日晚,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第100场纪念演出,音乐厅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回归首演之地,既是对初心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宣言。值得一提的是,《永远的山丹丹》刚刚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再一次印证了其艺术价值与广泛影响。

84b7cc1b634019446f6de03a51ef4bcc.jpeg

本场演出由首演原班阵容再度联袂呈现:著名指挥家阎惠昌执棒,胡琴演奏家沈诚、唢呐演奏家王展展,以及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高永原和陕北民歌手苏文倾情加盟;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陕西民族乐团、米脂吹打乐团的140余位艺术家磅礴演奏。整台演出在民间语汇与交响化结构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了信天游、腰鼓、唢呐与说书的原生质感,又通过新时代管弦乐技法拓展出更宽广的情感与戏剧张力,现场感染力强烈。

211147c82efe64578cb77e134d0133b3.jpeg

回望来路,《永远的山丹丹》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主创团队曾多次深入陕北田野采风,汲取延安精神和黄土文化的底色,将地方化的音乐素材以大气的管弦写法进行当代转译。该作历经长期打磨与数月密集排练,于2017年10月16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当时即以其厚重的地域气质与现代化的音乐语言引发业内与公众的高度关注,迅速成为陕西民乐走向全国的一张重要名片。

377ede273dd4f80d31aff00a407b9a6e.jpeg

自首演以来,《永远的山丹丹》巡演足迹遍及全国40余座城市、累计现场观众逾15万人次、线上播放量突破1亿次,成为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播的现象级作品,获得了陕西省文化创作特别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及“百年百部”精品项目扶持、参与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重要活动。近期,围绕“百场绽放”乐团还举办了纪念活动并推出总谱出版,以利更多专业团体复排与高校教学研究,使作品在舞台实践之外亦逐步进入文献与教学体系。

dab52d752ca55b8f6f6cdd2f9f3d8ff6.jpeg

百场演出,不仅是数字上的累积,更是艺术能量与社会影响力的层层递进。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港岛之滨到巴蜀大地,《永远的山丹丹》让更多观众在现场聆听中感受到黄土地的力量与温度,也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获得了更加广阔而深远的传播空间。作为这部作品的原创、首演与推广主体,组建于1950年的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以高水准的演绎和持续的艺术实践,不断拓展民族音乐的表达维度,将三秦大地的音乐风采带上世界舞台们,逐渐成长为展现中华民族音乐形象的重要力量。

b490b14861dcd128930b759ffd975f1e.jpeg

从2017年首次在国家大剧院亮相,到2025年再度回到起点并完成第100场演出,这部以黄土地为根、以时代为声的音乐作品,正以新的姿态向更广阔的听众群体出发。在未来,乐团计划借助总谱出版、巡演与教学推广等多条路径,让《永远的山丹丹》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播中升华,继续用民族音乐讲述地方与国家、历史与当下的相互回响。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也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探索更多兼具陕西风韵、中国气派与世界胸怀的原创精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贡献持久而深远的力量。

编辑:张娟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