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栗峪口村又叫“剪鸭村”,寓意“减掉压力”。
循着8号公路走进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精品民宿的庭院流水潺潺,网红茶咖的香气扑鼻……眼前这片热闹的“乡创热土”,曾是无人愿留的贫困村。9月6日,网络名人、媒体主播“走进鄠邑 看乡村振兴发展新象”调研采风活动来到了栗峪口村,看这里如何用一杯“村咖”,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这里“种植梦想”。
土锤咖啡一角
寂静山林里的鸟鸣、随处可见的艺术装置和标语,配以甜品和咖啡,“松弛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表达。在栗峪口村“地标”——土锤咖啡馆里,前来慕名“打卡”的客人络绎不绝。很难想象,曾经破烂不堪的废弃石粉厂,如今却变成了集咖啡、餐饮、书屋、文创展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打卡地”。村里妇女化身咖啡师,调制出的“嫂子咖啡”成了招牌;“韭菜鸡蛋披萨”“油泼辣子意面”等中西结合的餐品,更让这里有了独特的乡村风味。
“以前我在外打工,顾不上老人孩子,心里总觉得不安稳;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多,还方便照顾家里,心里踏实多了。”土锤咖啡工作人员、栗峪口村村民高小群在土锤咖啡工作近3年,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笑意。从没接触过咖啡、西餐,到熟练制作汉堡、披萨等餐品,她不仅学会了新技能,更守住了家庭的温暖。
而在这里,像高小群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如今,栗峪口村通过发展多元业态,已解决100多人就业,许多曾外出务工的村民,如今都能在家门口增收。“看着村里越来越热闹,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咱心里也跟着自豪!”高小群的话,正是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山泡茶店内景
“乡村振兴不是空话,得真真切切引人才、兴产业,让村子有奔头。”栗峪口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利军的话,点出了村子蜕变的关键。这些年,村里借连续第七届举办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引流,吸引了来自伦敦、上海等地的青年创客,把闲置资产交给专业团队运营,积极实施乡村机车茶饮、萌宠乐园等乡创项目,带动周边“八号公路”沿线石井片区发展精品民宿、研学旅游、乡村休闲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把“村里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兰若坊·花溪间民宿
如今,栗峪口村已有十几家特色业态,集体经济也跟着壮大。仅土锤咖啡一家,去年就为村集体分红11万多元。“我们和业态按利润分成,既让创业者有干劲,也让集体增收、村民受益,大家都全力支持!”王利军表示,下一步想培养更多本村年轻人,借互联网把村里的业态和文化推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秦岭脚下的栗峪口村,来吃户县葡萄、喝土锤咖啡,感受乡村的好光景。
“在我的家乡,我们村里现在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在外务工,而这个栗峪口村却不一样,大家在家门口有工作,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赚钱,我觉得特别好。”网络名人“三根葱”团队中的“大葱”陆万荣说。
同样来自“三根葱”团队的“二葱”缑永兰告诉记者,他注意到,这里的创业人很多都来自于本村,能把在外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乡发展,这一点难能可贵。
网络名人“三根葱”团队在土锤咖啡参观。
“乡村振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这次来鄠邑区参观之后,我发现这里真正地做到了乡村振兴。小时候只知道鄠邑区是农民画之乡,来看了之后发现,栗峪口村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机会成为艺术,感觉特别好。”网络名人“三根葱”团队的“三葱”陆建昌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鄠邑人,鄠邑区乡村的变化让鄠邑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梁柳深感自豪。“周末我也经常在这里喝喝茶、喝喝咖啡,感到非常惬意。这次跟随采风活动,我和大家一起宣传鄠邑区的乡土文化,讲述创造、回归和生活的故事,我觉得很自豪,乡村振兴就写在这片鄠邑的热土上。”梁柳说。
从闲置厂房到网红地标,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从集体经济薄弱到多元业态增收——栗峪口村的每一处变化,都是鄠邑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这片充满活力的乡创热土,正以更实的步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起点新闻记者 惠璇璇 贺桐 陈嘉欣 杜鹏
审核 贾存真 李卓然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