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硬的土坯缝里,一株小草分外坚韧,根须蓄积着泥土的欲望,向天空努力生长……”《两都赋·乡关何处》中的一句话,恰是那个年代豫陕百姓顽强生存的真实写照。8月23日,《两都赋·乡关何处》新书分享会在西安举行,众多文化学者、戏曲名家和读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部历时15年打磨、融合家国情怀与民间记忆的文本,如何以豫陕两地百姓命运为切口,呈现中华民族的生存史诗。
《两都赋·乡关何处》分享会在西安举办
《两都赋·乡关何处》以河南洛阳偃师两个普通家庭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命运变迁为主线,通过双线叙事,刻画了乱世中不同人物的生存选择与精神坚守。书中,商人家庭大少爷沦落江湖戏班,书香门第的革命青年舍家赴难,孤儿寡母流落西安……这些故事以真实人物原型为根基,通过双线叙事串联起中原大战、花园口决堤、1942大逃荒等历史事件,展现了豫剧、曲剧、秦腔等戏曲文化的传承与民间商业、红色觉醒、抗战精神的交融。
作者刘乃艺
“陕西的读者们能从这些故事里看到祖辈的影子,探寻那个时代本地珍贵的历史记忆,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作者之一刘乃艺在分享会上介绍,小说命名《乡关何处》,既指向河南百姓迁徙至陕西的命运轨迹,也暗喻文化融合中“豫陕本一体”的精神归属。
观众在现场聆听分享
刘乃艺表示,系列书籍自2010年起策划,历时十五年完成。从洛阳到西安,书中两个普通家族的命运折射着人间 “众生相”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抉择。“他们在命运的磨难中依旧不失中原文明风骨,迸发出动人心魄的‘强生存’精神,展现了河南和陕西两地百姓的宽厚隐忍和顽强抗争。”刘乃艺说。
书中人物原型之一、艺术家潘雪芬(右)
“这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命运,还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本书另一位作者书石在分享中提到,书中人物可分为“玉碎者”“瓦全者”与“传承者”三种类型,分别象征牺牲、生存与文化延续的精神。“玉碎者”如革命青年祁书瀚,以牺牲自我寻求家国希望;“瓦全者”如周钧儒一家,于绝境中坚韧求生;戏曲传承者杜景箴则用豫剧唤醒时代。“这些人物原型主要来自艺术家潘雪芬提供的家族文字素材,创作团队通过实地采风、文献考证,力求还原历史语境下的生存抉择。”
活动现场
此外,分享会上嘉宾们还从文学、历史、戏剧等角度展开热议,肯定了该作品在记录民间历史、展现文化融合方面的价值。大家纷纷表示,作品具有民间共鸣与史学价值,书中对“强生存精神”的挖掘,体现了新时代文学对民族优越性的自信,戏曲文化的融入则让历史叙事更具地域特色。
周边产品
据刘乃艺介绍,《两都赋》之《乡关何处》将形成“图书+有声读物+短视频+话剧+影视+大文旅”的IP矩阵。目前,图书出版已完成,有声读物与短视频将陆续上线,影视改编正在策划推进中,未来将打造为跨地域、跨媒介的民生文化项目。
起点新闻记者 陈嘉欣
审核 康乐群 李卓然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