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成功申遗的西夏陵,让这个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虽然历史上西夏立国将近二百年,与两宋、辽金并立,但是不知道为何,这个朝代却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享受到后世为其专门编撰史书的待遇,这就使得后人对西夏的历史知之甚少。
而它们创制的西夏文,也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成为了“死文字”,直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在清朝嘉庆年间于武威“横空出世”。
石碑上的西夏文“远看好像都认识,近看几乎不认识”,发现这通石碑的清代武威籍学者张澍一开始也没有确认它究竟是何种文字,直到他在石碑另一面的汉字碑文中发现了西夏第四位皇帝李乾顺的年号,他才明确这便是失传已久的西夏文。
因为两种文字都在讲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这一件历史事件,通过对两种文字进行比对,算是为后世翻译西夏文提供了珍贵的佐证。特别是类似于中英文双语词典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实物,于上世纪初重见天日,成为破解这个“神秘王朝”的钥匙,也开启了西夏学后来的兴盛。
很多人会疑惑,这通石碑为什么会出现在武威?这和武威在西夏的地位有关——因为武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经济让这里成为了西夏的陪都,才有可能发生重建护国寺这样的盛事。
依托这通石碑,以及辖区内出土的众多精美西夏文物,武威当地修建了这座很有特色的西夏博物馆。所以西夏不只在宁夏,在甘肃武威谱写的篇章同样精彩。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