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仓颉庙。
4月3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渭南白水县,探访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仓颉庙及千年古柏群。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仓颉庙。
寻根文字始祖:探访仓颉庙的文化密码
白水县仓颉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黄帝时期造字圣人仓颉的葬地和纪念地,被誉为“中华汉字之源”。据史料记载,仓颉“观鸟兽之迹,创制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媒体团在此参观了仓颉墓、仓颉殿、碑林等核心建筑,并通过馆藏文物、古籍记载及数字化展陈,深入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历程。
四川观察记者徐清说,白水县仓颉庙苍劲挺拔的古柏树群令他印象深刻。其中树龄逾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尤为震撼,这株活文物静默矗立,恰似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时光见证者。“更有趣的是,其侧旁一棵小树茁壮生长,正是由母树散落的种子萌发而成,两代生命同框的画面生动诠释着文明传承的深意。作为四川人不由联想到蜀道翠云廊古柏群,陕西这种‘以树证史’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系统的养护措施,为古树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近年来,白水当地围绕仓颉文化打造了系列文旅IP,如“谷雨祭仓颉”非遗活动、汉字研学基地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此次媒体团的到访,将进一步扩大仓颉文化的影响力,助力白水文化强县建设。
仓颉庙祭祀仓圣典礼。
对话千年古柏:见证华夏文明的“活化石”
仓颉庙内千年古柏有46棵,平均树龄3000余年,是全国三大古庙古柏群之首,被专家称为“绿色的国宝 活着的文物”。其中“仓颉手植柏”是国家公布仅五棵有着5000年树龄的古树名木之一,被专家誉为“文明之根”。
仓颉手植柏。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仓颉庙内最大、最古老的柏树叫仓颉手植柏,传说是当年仓颉亲手所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树龄。”仓颉庙景区讲解员刘雨涵介绍,传说当年仓颉为自己选择墓地,挑中了这块北依黄龙山,南临洛河水的宝地,并亲手种植这棵柏树。此柏高16米,腰围7.8米,根围9.9米,被誉为“文明之根”,也叫“长寿树”,是庙内第八大奇观——“手植柏头在云里插”。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仓颉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秦岭研究院院长赵忠告诉记者,按照陕西省的技术规程,在国家规定的3个保护等级基础上,将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列为特级保护。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体,自身所包含的长寿基因和抗逆基因,特别是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另外这也是历史的一种传承,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非常高。我们现在讲乡愁,古树就是乡愁的具体载体。古树的年轮生长是对气候变化最好的记载,是历史和古气象、水文的重要线索。”赵忠说。
目前,5棵古柏的生境得到了明显优化和改善。赵忠介绍说,按照陕西省“一树一策”方案的设计要求,都已拆除地面硬质铺装,铲除影响古树生长的灌草植被,扩大树池,合理加设围栏,有效拓展了古柏根系的生长空间。仓颉手植柏已完成树体加固支撑、防腐工作,并按照设计要求在树冠顶部安装了喷淋系统。
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 马晴茹 王靖升
审核:魏诠 辛超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