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文脉·夸父追新”人机共探文史课堂活动现场
工厂里的“搬运工”,展示馆的“导览员”,校园里的“助教团”……从今年央视春晚上转手绢开始,人形机器人妥妥成了本年度新晋“网红”。这不,3月14日,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智启文脉·夸父追新”人机共探文史课堂活动中,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助教”精彩亮相。当天活动突破课堂传统教学边界,将人工智能、机器人与青铜器、汉字深度交融,创新构建了“AI+人文”模式。
在语文老师蒋彤的介绍下,人形机器人“夸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讲台。《汉字之美》公开课伊始,“夸父”便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是哪四种吗?”在学生们一阵抢答过后,夸父说道:“让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分别是苏美尔文字、埃及文字、玛雅文字和汉字,而在这四种文字当中,唯有汉字生生不息!”
“智启文脉·夸父追新”人机共探文史课堂活动现场
在开放讨论环节当中,学生们与“夸父”围绕“武”“和”“仁”谁更能代表中国形象展开讨论。““周代‘礼之用,和为贵’奠定了社会秩序的理想;春秋战国‘和而不同’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底色;敦煌壁画中飘带交缠的飞天,更是‘和合共生’的视觉化表达……‘和’字或许是最具包容性与时代性的选择。”“夸父”的回答,引发学生们的阵阵赞叹。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也正是我们与AI共处的哲学。”在蒋彤看来,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重构了汉字学习的认知路径,更引发了关于未来教育形态的深层思考。“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打开文化感知的新维度。”
“智启文脉·夸父追新”人机共探文史课堂活动现场
“若评选中国历史上最会吃的朝代,你会选哪个?”在《走近陕西文物》课程中,历史老师王丹妮向“夸父”抛出的开场问题,瞬间点燃课堂。机器人“夸父”蓝光闪烁,在仿佛“思考了片刻”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议关注商和周。”一份“青铜器餐具清单”随即在大屏幕上徐徐展开。
从与“鼎”有关的成语,到青铜器的颜色成因;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何尊的价值,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这节特殊的历史课上,同学们不仅通过“夸父”了解到丰富的文物知识,更激励着同学们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
“智启文脉·夸父追新”人机共探文史课堂活动现场
课堂之余,同学们充满好奇地与“夸父”进行了热烈互动。从 “国宝中的黑科技”,到 “夸父” 的设计初衷与发明难题,再到人文数理问题的难度比较,各种新奇问题不断。“夸父” 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因奇特问题“不知所措”,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同学们还模仿 “夸父” 走路,与它握手、拥抱,近距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通过和机器人的互动,不仅让这堂课变得非常有趣,还能够帮助同学们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笃行一班学生曹望邺说。
“智启文脉·夸父追新”人机共探文史课堂活动现场
这两节课堂实验中,AI的价值远不止炫技。“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师们更要积极适应技术变革,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和高阶思维的培养者,积极探索与AI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历史老师王丹妮说。
“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社会的当下,若想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竞争力并实现个人价值,刷题提分的学习方式不仅低效,还会极大地制约思维发展。”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英才部主任金浩泽表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力、人机协作与数字素养、跨学科整合能力、情感智慧与沟通力等核心素养,才是未来人才的关键竞争力。
起点新闻记者:贺桐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