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靖升 惠璇璇 编辑/李媛 贺桐
晶莹的麦芽糖浆,几根槐木棒,经过熬糖、化糖、盘糖、打窝、吹气等一系列工序之后,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糖人”便跃然于竹签上。这样的制作工序,陕西渭南的手艺人原国庆已经重复了39年,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仍然坚守在传承和发展“吹糖人”的路上。
“先熬糖,再化糖,这两个程序做完大概需要2小时,咱们得慢慢来。”提起吹糖人,原国庆滔滔不绝,为了给记者尽可能全面的展示吹糖人的过程,原国庆决定现场演示。大锅小锅、各色的糖浆、竹签木棍……在原国庆家里,专门有一角放着他吹糖人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工具。这些年,光是为了熬糖化糖买的锅,原国庆自己都数不清了。
等待化糖的间隙,原国庆向记者回忆了自己的学艺之路。原国庆从小就喜欢画画,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学美术,后来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以下简称“西安美院”),因为家中负担不起学费,最终无奈放弃。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画画,业余时间,原国庆仍坚持练习。“我喜欢画老虎,这些都是我画的。”说着,原国庆向记者展示了几张老照片,一只老虎跃然纸上。
与西安美院失之交臂之后,原国庆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原国庆被大街上吹糖人的小摊位吸引。“当时看见师傅吹,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我就在旁边一直看,每天看,连着看了好几天。”原国庆回忆,每次看完以后,他就回家自己琢磨,琢磨了一星期,基本掌握了吹糖人的技巧。“因为有美术功底,对于吹起来的造型我拿捏的还是比较准的,所以很快就学会了。”
起初,原国庆只是在县上摆摊吹,随着手艺越来越熟练,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原国庆走出了县城,在西安开始巡回“吹糖人”。除了摆摊维持生计,原国庆还会参与一些演出或者展会,宣传这类文化。2015年,吹糖人技艺成为蒲城县非遗项目,2019年9月,蒲城吹糖人技艺被渭南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原国庆成为蒲城吹糖人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在,我手机里加了很多微信群,只要有演出或者其他的展示需要,我都会去参加。每次表演的时候,周围一堆人围着看,也会觉得很自豪。”
原国庆告诉记者,吹糖人最重要的就是“吹”,要掌握好气息。技艺讲究一个“快”字,中间不能停顿。熬好的糖浆接近80度,原国庆需要不停的、快速的在手中翻动糖块使其降温,有时候还会借助风扇加速变凉。同时,糖温必须适宜,高了低了都不行,高了烫手影响操作,低了糖浆凝固变脆,一捏就碎。吹糖时,手部动作需要配合气流,一吹一捏,迅速成形。“吹气和手捏要相互配合,你想捏的形状也要早早想好怎么捏,一气呵成。”原国庆说。
39年来,原国庆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也不断摸索改进出了很多新方法。“以前我们用的是煤气罐或者蜂窝煤炉子,现在我们用电磁炉,受热更均匀。特别是我现在展示的这种水蒸气化糖的办法,化出来的糖不会糊锅,算是一个独门秘籍。”此外,原国庆还研究出了蒙眼吹、背手吹糖人。采访现场,原国庆向记者熟练地展示了吹糖人的各种技能,大概一到两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糖人便能从原国庆的指尖诞生。
随着年纪增长,原国庆觉得自己的体力有些跟不上了。“我现在腿也不太方便,跑起来力不从心。”他认为,是时候让年轻人多多参与进来,传承这个手艺。“现在我会更专注于给学生授课,线上线下都会教。一般来说,40岁以上线下教,40岁以下线上教。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大部分人一周左右就能学会。”原国庆还会制作视频“课件”,方便学员反复观看。闲暇时,原国庆也会自己钻研创新糖人的造型,十二生肖、丹顶鹤、梅花鹿……原国庆一直在不断探索。
此外,原国庆还开通了社交平台账号,学着制作短视频。现在,他拥有近3000个粉丝,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他,认识了“吹糖人”这一技艺。“学无止境,我通过网络学习新鲜的事物,也通过网络和更多人分享交流,结交新朋友。”原国庆的账号里,分享着许多他吹糖人、做糖画的视频。在他看来,这是记录日常,也是在传播文化。
原国庆的儿子原魁,从小耳濡目染,正式跟着父亲学吹糖人已经有6年时间了。比起父亲,原魁的手法仍显得有些生疏,但作为年轻人,他的优势是比父亲更有想法。除了保留父亲原有的一些手法,原魁会在造型上提出创新。“我会给父亲建议,可以尝试吹一些现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比如熊大、小猪佩奇这些。最重要的是,我会提醒他更注重卫生问题,可以让顾客来吹,这样也增加了趣味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学吹糖人的队伍,这让原国庆觉得很踏实。“虽然目前他们不会专职做这个,但起码我这个手艺传下去了,我们的非遗技艺没有丢。我相信,年轻人的加入也会让这项技艺越来越鲜活,让吹糖人的文化一代代传下去。”原国庆说。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