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让清凉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仅贡献了超多热搜和热梗,也助燃了“夏日经济”。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避暑消夏好去处”气象旅游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避暑旅游相关市场规模已达1.2万亿至1.5万亿元,避暑旅游市场正在与康养度假、户外休闲、城市旅游、研学旅行、亲子旅游、夜间经济等多种业态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事实上,持续高温下,一些地方也正想方设法把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把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
骄阳似火。避暑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避暑经济”新增长点。客观而言,高温天气背景下,“哪里凉快,就到哪里待着”是人们首要考量的因素。这个夏天,贵州、川西、东北等地就迎来了旅游热。但也要看到,今年的避暑旅游仍呈现冷热不均现象。有的避暑地方逐渐被冷落,从过去的“人满为患”沦为如今“门可罗雀”。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持续发展“避暑经济”,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丰富避暑业态。过去几年,一些地方的避暑旅游产业相对单一。比如,贵州大多以老年人短居、年轻人耍水为主,川西则以自驾游为主,消费群体相对固定,在发展“避暑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此情况下,即便是一个条件简陋的农家乐,也可能因拥有“凉资源”而赚得盆满钵满。但发展到如今,避暑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竞争也日益激烈,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对现有的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丰富产业业态,让游客拥有更优质的体验。
提高服务水平。炎热的夏日,大多数凉快的地方都处于大山环绕之处。在这里固然很凉快,但一些地方却很容易因暴雨发生泥石流。而且,有的避暑胜地交通设施相对简陋,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行需求。推动“避暑经济”发展,就必须打破服务“瓶颈”。当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游、高品质游逐渐出现。与时俱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打造更多“环线游”。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指引,丰富公共娱乐场所,提高承载能力韧性。
规范行业管理。避暑产业与传统旅游有着明显不同。这主要在于,传统景区的人员相对集中,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只是避暑产业存在分散状况。散居业主多,服务水平也各异,价格虚高等现象就时常发生。这就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尤其要设置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整体服务水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控制虚高价格,以实惠实诚的态度引来更多回头客。总而言之,要多措并举发展“避暑经济”,把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文/江竹轩)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