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让绿色成为陕南产业“主打色”

时间:2024-08-08 08:50:24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丨让绿色成为陕南产业“主打色”

为加快陕南地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进程,本文从优化产业布局、创新项目开发模式、构建绿色循环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力求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统筹发展

近年来,陕南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自身独特资源优势,绿色循环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陕北、关中地区不同,陕南地区既没有煤炭、天然气等大宗能源资源,也缺乏尖端科技储备和完备工业制造业基础。但是,陕南地区蕴藏独有的资源禀赋,如秦巴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充足的水资源,优越的生态旅游条件,为陕南建设发展多元、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先天优势。

2021年10月,陕西省印发《“十四五”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明确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国家绿色旅游和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区域重要交通物流枢纽4个战略定位,深入、系统推进陕南地区整体发展。汉中市围绕6大产业链持续发力,其中聚焦药材种植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集群,扬子江药业集团、修正药业集团等龙头医药企业先后落户。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曹坪、山阳等4个抽水蓄能项目获得核准,镇安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并网投产在即。依托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主题旅游路线和康养基地。可以说,当地绿色循环产业基石已经铺就,产业轮廓逐渐清晰,为了在蓬勃势头上“再添一把柴”,加速区域绿色产业腾飞,提几点建议。

一、完善顶层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着眼陕南片区整体发展“谋篇布局”,强调全域联动,多点开花。突出各地差异化优势,避免无序竞争、同质发展,规避低水平重复建设挤占发展资源。围绕绿色循环发展总方针,总体设计、规划引领、多方协力,引导块状产业各自发力、相互作用的产业协同形态。

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化、个性化、链式化发展,鼓励各区县、开发区聚力发展若干优势主导产业,孵化培育1—2个新质生产力代表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辐射面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强化产业链延伸,通过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完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在各地形成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以汉中为例,当地以道地中药材资源为起点,积极布局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大种植、技术、加工、仓储、物流全链投入,培育多款地理标志产品,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吸引国内多家龙头医药产业投资落户,让当地中医药产业转入“快车道”“主干线”。

二、创新开发模式,打造高质量项目

产业发展离开项目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项目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产业“成色”。打造高质量项目的关键,一是要明确产业发展纲要、计划和目标,与生态、绿色、循环的发展愿景不匹配的坚决不上,坚决不做“捡芝麻丢西瓜”的产业项目。二是要考虑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当地资源、产业特性、发展基础、潜力等诸多因素,适合什么做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三是要聚焦“扩容、优化”策划项目。前期规划纳入“提前量”,为后期适度“留白”。围绕产业优化方向适度修正审批标准,有序推进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充分认识EOD模式(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助燃器作用,将公益性强、收益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肥瘦搭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造血功能的同时,拉动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今年1月,安康月河恒口段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入选国家EOD项目库,该项目在解决污水管网不健全、水体流通性差、水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按照“治水为先、以水兴产、以产护水”思路拓展“温泉康养+农文旅+绿色制造”多元业态,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其他地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三、促进绿色消费,构建循环型体系

从供给端来看,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完善农产品质量生产、流通、检测、溯源全过程监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市场认可度。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引导使用环境友好型原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加大低碳技术应用和绿色低碳产业替代,促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工厂、低碳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从消费端来看,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创新优化节能家电、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推广机制,鼓励消费者购置绿色标志产品。拓宽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专柜”,利用网络直播、社区团购等新消费平台促进绿色消费。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产品相关标准在政府采购中的运用。推动国有企业、重点企业率先建立健全绿色采购管理制度。推行绿色供应链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

四、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全周期管理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全方位扶持力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研产用”一体化链式发展,发挥高校、科研、企业、社会多方力量,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快速孵化、裂变成长,实现产业集群化,增强业务粘合力。二是建立“孵化、投资、建设、招商、运营”全生命周期,全面评估绿色循环项目市场前景、经济效益,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优胜劣汰,保证绿色产业不断“推陈出新”。三是推动多元化、系统化保障扶持机制。探索建立“对口包抓”“下沉管理”等机制。优化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实行“一站式审批”。全面落实支持节能、节水、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重点企业+财政资金+社会投资”方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四是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发行绿色债券,积极发展基于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加快形成具有陕南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闵晶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乔欣)

编辑:李卓然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