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向“数”而行。
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正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创新等方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突破推动形成的生产力,正是现阶段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不二选择。
如何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陕西要抓住新质生产力新机遇,培育数字产业集群,竞逐未来赛道,需从哪些方面再发力……带着这些问题,白鹿科技采访了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教授。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支点,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专注于数字经济领域多年,在张鸿看来,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版图下所孕育的全新经济引爆点,也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规律的新生产范式。
发展数字经济,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形态的根本变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种产业升级的过程正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聚焦新发展阶段,如何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张鸿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制造业数据的联通与共享,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持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也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陕西数字技术发展态势良好,数字技术正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全省数字经济拔节而上。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作为竞逐未来的重要一环,陕西应如何依托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张鸿认为,数字化赋能产业跨界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陕西应通过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产业跨界融合工程,深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推动新兴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在融合应用的模式下孵化并壮大新质生产力。
同时,聚焦不同产业发展,应开展更细分的路径规划,有的放矢地打造陕西独特的现代产业竞争优势。
面向传统产业,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鼓励“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并依托资源禀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取得一批原创性、前瞻性成果,如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陕西)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建设,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无人仓、无人车等规模化应用等。
另一方面,打造传统产业新模式。将数字技术融入各个产业应用场景,针对能源、交通、制造等陕西特色产业打造数字赋能应用样板典范,同时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丰富服务产品供给。
面向新兴产业,提升集群化发展能级。围绕智能终端、物联网、新型显示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陕西新兴产业集群,深入推进集群提质工程和跃升行动,并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关键软件、高端装备等产业链短板弱项,针对不同集群发展特点及前景,打造“一群一策”的规划方案。
同时,结合区位特点,以系统性、整体性视角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关中、陕北、陕南各区域间的特色产业集群,搭建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布局空间优势。
面向未来产业,鼓励领军企业前瞻规划。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双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技术领先企业的作用,加快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强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方面研发投入,促进未来技术模式的规模化应用推广。
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基地,并形成未来产业先导区,协同布局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图景,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
此外,张鸿认为,面向未来产业发展,也需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扶持力度。一方面,需构建未来产业金融支持体系,重点投资和服务于成长期未来产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未来产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破解技术攻关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精准引育未来产业高端人才,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金保障与人才基础。
(作者系西安邮电大学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