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闵晶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5-13 10:29:33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丨闵晶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将“链式思维”融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为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注入活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质量发展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环境友好型、低碳节约型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相关产业项目本身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度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当前经济社会正处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也必然从依靠资源、环境等传统投入方式,转变为以科技、绿色、智能为主要驱动要素,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时代特色的,具有全新内涵的生产方式。

2024年陕西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拓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大力发展“四个经济”进程中,持续贯彻落实“两山”理论,主动布局绿色低碳产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低碳环保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破局”的抓手。以低碳环保理念为“底色”构建的新质生产力,将有力塑造县域经济的独特竞争优势。镇安县通过“抽水蓄能电站”找到经济发展新方向。这个被称为“超级绿色充电宝”的项目,从节能角度来讲,不仅有效解决电力过剩问题,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因活力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从经济效益来讲,仅一个项目,建设期间每年贡献税收1000万元以上,建成后年产值20亿元,年税收1.5亿元。可以说,这是“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据了解,商洛全域近年来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产业基地,陕南片区佛坪、汉滨等更多区县陆续投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绿色生产力。

发挥禀赋优势是新质生产力“兴起”的关键。精准识别差异化优势,充分发挥禀赋优势,让传统生产力“焕新重生”。将“先天优势”放大形成产业聚集,是发挥资源禀赋促发展的有效手段。陕西各地“土里淘金”形成气候,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强助力,如陕北、渭北苹果总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秦岭猕猴桃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基地及羊乳制品生产供应基地,陕北小杂粮多达16个大类100多个品种等优势,均为传统产业“抱团”形成地区优势。传统产业探索“绿色转型”,给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高分答卷”。榆林地区煤、油、气、风、光、氢等能源资源富集,同时面临防沙治沙、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是资源富集和生态脆弱的“矛盾统一体”。该地区多年来围绕“绿色低碳”推动转型升级,逐步从量变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位于靖边县的延长石油集团“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绿色循环集成创新”项目作为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运国内首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近零排放”,废水回用率达97%以上,解决了能化企业高浓盐水处理的瓶颈问题。榆林市在2023年中西部非省会城市GDP中排名首位,充分说明该地区正在从传统能源重化工生产体系中“焕发新生”。

补链强链延链是新质生产力“喷薄”的源泉。从产业发展与区域繁荣角度来看,产业链的驱动、链接、孵化、带动作用显而易见,以西安为例,近年来各行业发展态势饱满、亮点频出,有赖于其实施的“龙头企业倍增计划”,重点支持链主发展,形成“一企、一链、一片”局面,通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集中连片盘活资源,带动发展,加快补链、强链、延链;支持本地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促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协调发展。到2024年上半年,构建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5个千亿级的硬科技产业集群。将“链式思维”融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为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一是充分发挥“学研产用”一体化链式发展,发挥高校、科研、企业、社会多方力量,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快速孵化、裂变成长,实现产业集群化,增强业务粘合力。二是建立“孵化、投资、建设、招商、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全面评估绿色项目、低碳产业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社会影响,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优胜劣汰,保证产业链“肌体健康”。三是推动多元化、一体化保障扶持机制。聚焦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探索建立“对口包抓”“下沉管理”等机制。优化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实行“一网通办”“一站式审批”,让优质项目尽快上马,轻装上阵。争取、制定、实施各类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争创试点示范,为绿色新质生产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作者闵晶晶系陕西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李卓然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