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的乡村治理,致力于保持基层稳定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和完善我国乡村治理,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注重横向协同、纵向赋能与条抓块统,突出积极治理、系统治理与共同缔造的结合;通过引领型协同治理来驱动新时代乡村善治,实现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且充满活力,进而更好地建设农业强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对于乡村治理的效度、广度、温度和厚度至关重要。尽量做到把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预防在末梢以及化解在一线。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保证“国家-乡村-农民”关系的纵向贯通以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我国乡村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从而确保党的意志、国家主张与基层群众利益的有机统一、协同发展。
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高度重视基础性制度和能力建设。新阶段的乡村社会是各种利益、社会矛盾、民众诉求的交汇点,也被称为“接点”。要坚持把积极治理、系统治理和为民服务作为乡村治理的根本方向和行动准则;健全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完善自治、德治、法治和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而提高乡村公共服务靶向供给与分类治理能力,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效能。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根本在基层社会安宁有序、充满活力以及和谐幸福,形成对国家秩序和善治能力的有力支持。这种状况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产生的,而是需要人为的建设加以创新性的构筑,需要人为的积极治理加以维护和拓展。通过形成“国家-社会-乡村”良好互动的制度框架,推动乡村治理根本性变革和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彰显了执政党意志、国家力量,也体现了基层探索和群众智慧。这些经验对更好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中国,改革创新的最大活力往往蕴藏于基层社会和人民群众。人民是包括乡村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的乡村治理要以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为基础和要件,更好地筑牢城乡基层基础,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民主体、政府支持、市场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有机融合与稳健发展,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基于基层探索和田野实践的伟大创造,更好地助力“中国之治”,进而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中国范式、提供中国智慧和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编辑:王佳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