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月的鲜花为劳动者绽放,新时代的赞歌为奋斗者奏响,五四青年节,西部网·陕西头条推出“沃野逐梦青春C位”专栏,介绍多位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陕西青年。他们扎根沃野,勇于担当,始终站在新时代奋进浪潮C位,和广大劳动者一起描绘陕西三农事业的新蓝图。
肖成波:从“卖货郎”变“致富先锋”
肖成波,陕西好青年,宁陕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常务理事、中级职业农民,宁陕县海棠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兼理事长。
2008年,高中毕业的肖成波,选择外出打工。2015年,在他的同学、当时海棠园村村官马琪的号召下,肖成波回到宁陕办起了海棠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当问起为什么当初选择回乡创业时,肖成波说,是责任。“一方面是家庭责任,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应该在家人的身边,守护他们;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好多外省考来的公务员,国家干部都扎根我们山区帮助我们实现乡村振兴。我作为本地人,就应该付出行动,建设自己的家乡,能做一点是一点。”
合作社是2015年成立的,从成立之初到2020年,五年的发展历程并不容易。
“这里的条件比较艰苦,制约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土地、交通、信息、物流等等方面,条件与平原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再加上一开始,肖成波自己并不清楚要搞什么,只能从最基本的做起——收购老乡的山货和农产品,然后想方设法卖掉。
“没有销售渠道,只有委托别人给咱们卖,就是一个简单的‘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肖成波拼尽全力,也只是维持合作社一个基本的运转。“老乡生产的东西,我们及时组织收购加工,货款也及时给老乡们兑付了,余下来的钱只够维持合作社的日常开销,也没有什么盈余。”
后来肖成波经过调查和研究,认为本地适合种植生态大米。
“我们这的地形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田地面积小且分散,但这里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也是引汉济渭水源涵养区,生态条件好,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另外每家每户都有一些基本农田,种水稻的技能也都有,推行起来也比较方便。最重要的是投入少、见效快,当年发展,当年就能获得经济收益。”肖成波说。
想法是有了,但是许多村民并不认同肖成波的看法,认为种水稻收益不高。“许多老乡不愿听我的,认为种水稻太累,收购价还太低,不愿种。最后我向他们开出市场价格的两倍,并且向他们免费提供生态水稻的种子,才有一些人勉强愿意种。”劝说完毕后,肖成波给老乡设立规范,要求他们要完全按照规范种植。
因为肖成波的生态大米绿色健康,味道也好,所以卖出了好价钱。而愿意跟随他种植生态水稻的农户都收入都有所提高,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户逐渐加入到种植生态水稻的行列里。
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经营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大米到木耳、香菇、蜂蜜等农特产品。2018年,肖成波在海棠园村开设了电商便民服务点,收购村里的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等产品到电商平台售卖。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物流这个问题有些棘手,搞电商都讲究一个时效性,尤其是销售农特产品。”肖成波说,一方面,它放久了就不新鲜了;另一方面,得保证顾客能按时按点收到货。
“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困难事。这里离县城有三十多公里,一去一回,就有六七十公里。如果你每天的订单不是很稳定,量比较少的话,许多第三方快递公司是不可能来取货的,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物流问题,肖成波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和快递公司谈判,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后来,合作社搞了一辆面包车,这个问题才算解决。现在如果我们下午发货的话,3点前把货送到到县城的物流网点,当天晚上12点,基本上就能发到西安。”肖成波说。
2020年,肖成波的合作社全年收入达120万,创下了成立以来的最高记录。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肖成波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先锋”。
“这一两年来,我们的大豆、有机大米确实是肖成波他们牵头卖了,有什么出来了联系我们回收,一年差不多就给我们带来上万收入。”海棠园村村民说。
当问到创业的感想时,肖成波说:“创业不是个简单事,想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有决心和毅力把这件事坚持下去,无论有天大的困难,你也必须咬牙坚持。因为你一旦放弃,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全部归零。”
“去年的收益有300万营业额,今年应该会更高。”肖成波高兴的说。“我虽然就是个‘卖货郎’,但卖也要卖出个名堂来。”
编辑:惠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