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山脉。(来源: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西部网讯(记者 卢江)今天(10月13日),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陕西生态环境十年巨变发布。十年间,巍巍秦岭生机焕发、生态改善,渭河变身为水清岸绿的“最美家乡河”,曾经一到冬天就屡受雾霾侵扰的关中平原被蓝天白云刷屏……如今,一抹抹绿色、一条条清流、一朵朵白云,正在描绘三秦大地美丽新画卷。
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深秋时分,渭河两岸五彩斑斓、沃野千里,静静流淌的渭河碧波盈盈。不远处的巍巍秦岭层峦叠嶂,松翠泉香,各类珍稀动植物在此茁壮成长、自由生活。山脚下的城市蓝天白云、碧水环绕,置身其中宛如诗画之境。
2021年,陕西省10个国考城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8.6%,重污染天数由11.7天减少到8.7天。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Ⅰ类~Ⅲ类水质比例由2012年的62.5%上升至2021年的91.7%,劣Ⅴ类水质比例由15%下降至1.3%。渭河入黄出境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Ⅱ类,实现了从黑臭到清再到美的蜕变,成为“生态渭河、景观渭河、安澜渭河”。
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稳定保持Ⅱ类,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纳入国家“十三五”考核的27个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省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2%,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实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秦岭、黄河等重点区域生态品质持续提升
据了解,2021年秦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等级为“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EI)指数同比上升0.32,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比例达到99%。罕见物种频频现身秦岭,新物种不断被发现,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面积持续扩大、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秦岭物种“朋友圈”正越来越大。
黄河流域陕西段65个国考水质断面Ⅰ类~Ⅲ类比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黄河流域陕西段的生态环境正由“黄中找绿”向“绿中找黄”转变。
陕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陕西省委、省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18年,陕西省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若干措施,建立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工作机制。
河长制湖长制、国家公园试点、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等改革落地见效,大气、水环境补偿制度深化扩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修订31部地方性法规,发布实施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等56项地方标准。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制度保障更加全面有力。
陕西服务绿色发展主动有为
“近年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63家发电企业纳入首批履约。在全国率先实现排污许可制全覆盖,提前完成国家排污许可质量审核100%、执行报告提交率100%的“双百”任务。”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智华表示,同时,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十年间累计实现交易额137亿元。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3.9%、23.4%、39.4%、33.7%,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此外,省生态环境厅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下放委托35类环评权限,推行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对56类行业实行豁免管理和告知承诺审批,将1876家企业纳入执法监管正面清单,实施差异化监管。
陕西环境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通过不断完善监管制度,陕西环境监测网络织牢织密。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建成由268个省控以上空气自动站组成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县区全覆盖,建成了234个手工水质监测网、80个省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164个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组成的水质监测网,建成了由17个国控背景点、527个国控基础点和168个省控风险点组成的土壤环境监测网和2315个覆盖全省12个市(区)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污染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2021年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9起,较2012年(23起)下降60.9%。
十年间,三秦大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执法督察尺度之严、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未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将围绕“生态环境品质更高”的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为三秦百姓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态福祉。
编辑: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