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都市圈”作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多次提及。
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谈及今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时透露,将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出台长株潭、西安、重庆等新一批都市圈规划”。
陕西省发改委回应西安都市圈规划相关问题。
近日,陕西省发改委回应主任信箱的留言时也透露:“《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履行完成国家层面相关审批流程,正在履行印发程序,近期将正式印发实施。”
西安都市圈谋划“大西安”未来发展格局
何为都市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中给出了明确说明:一是“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大城市”;二是“1小时通勤圈”。
从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都市圈就是以内部大城市为圆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对周边城市进行辐射,从而形成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都市圈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之后,第5个国家层面认可的“国家级”都市圈。
虽然西安都市圈规划的落实并不算早,但追溯到国内都市圈的逻辑起点,西安却是最早被提起的城市之一。
2019年,陕西省发改委会同西安市发改委开始编制《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0—2035年。
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就明确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2021年4月,在《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又提到“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2022年3月,陕西省发改委回复称:《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履行完成国家层面相关审批流程,正在履行印发程序,近期将正式印发实施。
西安都市圈规划图。(资料图)
陕西省发改委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未来五年,陕西将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的发展格局,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具体为:
“一核”: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
“一轴”: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
“两翼”: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
“三区”: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
“多组团”:以周至、武功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大西安”正在加速成型。
改变已在路上。在近几年的城市发展中,西安与圈内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西安”也在加速成型。
西安都市圈有望帮助西北地区“破局”
除了规划和提出较早、建设历史悠久之外,西安到底凭什么,获得都市圈建设?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与早前获批的南京、福州、成都和长株潭四大都市圈不同,西安地处西北地区,近年来,西北地区虽经济增长较快,但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经济发展薄弱等问题,再加上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等都市圈成型并且快速发展,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区域协调发展时,将“强化举措支持西部大开发”置于东北、中部、东部等问题之前,反映了包括西北在内的西部发展的重要程度。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开放是主要方向,陕西是前沿与核心区,西安都市圈将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
此外,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市拥有6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3600余家科研单位,研发人员超过40万人。尤其是近年来,西安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05%,位居全国第三,科教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2021年8月11日,陕西累计开行的第10000列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出。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2021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建设,共开行2295列、同比增长20%。西延高铁和西康高铁开工建设,“三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正加速形成。
在引领西北地区发展中,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交联通道。此次都市圈建设花落西安,不仅对于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意义深远,也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远景目标。
产业联动为西安都市圈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实际上,西安都市圈规划的获批对整个陕西省也存在许多利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将在多个维度持续释放引领效应。对于人才引进、交通建设、招商投资都有着强大“西”引力,同时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升上起到提升、示范的作用。除此之外,西安都市圈对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也具备非常可观的综合承载能力。
这也意味着,西安都市圈所产生的一体化效应,将直接促进都市圈内产业加快联动,也有利于缩小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而基于西安都市圈发展水平提升空间大的现实,当前,如何推动西安与陕西其他城市的产业联动,是西安都市圈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
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助铜川跑出“加速度”。(资料图)
2021年6月,知名汽配企业玲珑轮胎发布公告称,将在铜川投资60多亿元,建设其在国内的第六个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200万套半钢子午线轮胎、30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10万套航空胎(含6万套翻新胎)、10万套特种胎、50万套翻新汽车胎和100万套内胎及垫带。
这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并期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的铜川来说,无异于注入一剂“强心针”。
其实早在2018年,陕西印发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形成300万辆汽车产业实施意见》中就曾明确:要将陕西努力打造成全国主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和汽车出口基地,到2021年,确保整车产销200万辆以上,汽车工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力争整车产能规模达到300万辆以上,省内零部件配套率达到60%以上。
陕西车企的本省配套率一直不高,整车生产成本与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等相比有很大差距,导致陕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基于这一背景,铜川瞄准了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并喊出“西安制造,铜川配套”的口号,也正是由于临近西安的地缘优势、老工业城市的基础条件,最终让玲珑轮胎选择了铜川。
为更好地融入“西安都市圈”,渭南提出“西安研发、渭南制造”的口号,并充分利用西安富集的科技资源优势,从西安孵化、引进一批符合渭南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渭南发展增加新引擎、新动力。
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图片来源:渭南日报)
异地孵化器像一根插管,一头连着西安富集的科技资源,一头连着渭南广袤的创新创业大地,经过近两年“西安研发、渭南制造”的探索与实践,已有42家企业入驻,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显示出良好的孵化效果,为渭南市主动融入“西安都市圈”注入源源不断地内生动力。
对此,渭南师范学院教授张修兴表示,“西安研发、渭南制造”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渭南市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是实现渭南市融入关中城市群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
“大城时代”下,规划的批复是西安都市圈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这不仅影响着西安都市圈的晋级跃升,也关系着整个陕西的未来走向。未来西安都市圈能否从全国脱颖而出,呈现多维引领的“西”引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我们拭目以待。(文/田珂 辛思捷)
编辑:李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