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郭秦川:2022年就业怎么稳

时间:2022-03-10 14:51:08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丨郭秦川:2022年就业怎么稳

在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持续明确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历年来,国家将就业问题作为国家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持续不断地写入每个时期规划并实施落地。今年也不例外,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去年就业工作的同时,持续强调就业优先政策,就落实落细2022年就业工作提出了原则性、方向性、具体性、操作性强的目标任务。为应对“三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夯实“六稳”“六保”,稳定发展预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战略规划和目标实施,提供稳定性、内生性、经济性、发展性长效动力机制。

解决就业就是解决生产中人的要素和资源,就是解决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联动机制的运转,解决了生产与生产关系有效有机衔接和运行问题,保障了生产活动及行为运行。有了生产活动,也就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推进经济的增长。同时解决了收入,推进了消费活动,从而促进了需求和商品生产的供给,稳定和确保消费和内需的内循环运转,这样经济活动就会正常运行起来,达到拉动经济目的,使经济社会步入正常运行轨道。

去年,我们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较2020年增加83万人,较预期目标增加169万人,较好地完成了就业预期任务。同时,去年实现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5.1%,低于预期0.4个百分点。数据充分说明,去年就业促进工作的力度和惠企政策释放效果明显。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持续不断地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并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和不确定期,国内改革创新与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面对当前和未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今年就业目标任务,继续立足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这为全面确保就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效益提供了保障环境、条件和依据。也为实施和推进就业工作明确了宏观任务。

在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持续明确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同时,指明了拓宽就业的渠道、方法和路径。在2022年第二大任务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从发展逻辑上赋予保就业重大意义。具体提出“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重点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成员就业做明确要求,同时,从机制与政策制度上提出保障性规定,一是“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二是“做好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三是“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四是“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五是“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六是“使用1000 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七是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 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等,有效回答和提供促进如何就业、怎样就业等问题。

去哪里就业,谁来承接就业等则是就业工作核心。从现实就业渠道和吸纳就业产业结构观察,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及服务)、第三产业(交通邮政及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及软件业等)相对吸纳就业具有规模效应。生产服务性产业具有吸纳就业的规模性特性,有扩大就业规模的相对优势。

如何让支撑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或产业活动法人单位)来吸纳和提供就业岗位?在目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环境下,首先要让企业好好地活着,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生产活动与维护正常的需、供、销等运行。同时,关键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市场主体所提供的规模和条件。这里,企业是就业的承载和主体。政府工作报告,同样给出了体系性、系统性解决方案。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扩大内需乡村振兴等不同角度和层次,统筹融合性深入确保市场主体生命力和发展力。为有效确保“六稳”“六保”质量,夯实就业基础,给予系统的考虑,提出具体和务实的解决问题措施。今年就业工作有望迈上更加坚实的台阶,规模迈上新水平。

(作者系陕西统计科学研究所二级调研员、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委员)

编辑:李为涵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