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贺桐
近日,援藏医生龙兆博顺利完成援藏工作,带着当地人的祝福,离开西藏阿里,回到陕西西安。作为一名病理科医生,龙兆博在阿里地区开展了术中冰冻切片诊断,改良了病理切片染色技术,刷新了多项高原记录,在高原留下带不走的“财富”,而援藏这一年,终将深深地刻印在他的生命中。
2020年8月15日,龙兆博作为陕西省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抵达西藏阿里地区,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从事医疗技术工作,以专业特长带动医院对应学科发展。提起进藏工作,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一番艰苦景象,高高的海拔、凛冽的寒风、贫瘠的土地、缺氧的环境、不畅的沟通,这些,龙兆博都感受到了。
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当中,病理科只是一个小科室,力量十分薄弱。病理科也不被大众所了解,但其作用不可小觑,因为病理切片对判断病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临床精准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客观依据,因此,病理科医生也被称作“医生的医生”。
高原纯净的美、大自然的震撼,伴随的是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刺眼的阳光、艰难的步伐,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做同样的事情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实际上,我在看切片的时候,身边也都放着个氧气瓶子,就害怕缺氧了头脑不清晰,诊断出现错误。”龙兆博说。
刚来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时,龙兆博发现这里的病理切片和内地的相比,质量要差很多,难以达到三甲医院甲片率的要求,造成细胞与组织难以辨认,容易漏诊、误诊。“或许是跟这里高海拔和氧含量低有很大关系。”龙兆博推测。
找到原因后,龙兆博便想尽办法克服自然环境限制。“在染液中加入强氧化剂可以帮助切片着色。”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龙兆博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的染色方法,实现了病理切片染色清晰、对比鲜明,为临床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依据。
此外,刚来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时,由于缺少高水平医生,做胃镜时不能取病理进行活检,龙兆博便与援藏消化科医生联合开展内镜下取病理活检,使得诊断更加精确。
援藏期间,龙兆博还开展了阿里地区首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从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的一刻起,术中病理切片需要在30分钟内迅速地完成取材、固定、染色、判读等步骤,因为手术医生和病人都在手术台上等着出报告结果。”龙兆博说,“有了这项技术的支撑,很多之前医生们不敢做的手术,在阿里都能做了。”
“通过手术台上切下的组织,判断良性恶性、哪种类型肿瘤等等,开刀医生再根据报告来确定肿瘤切除的范围和大小。”龙兆博说,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结果快速而精准,可有效弥补常规病理化验的不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还把冰冻切片技术和方法传授给了当地医生,解决了整个阿里地区不能做术中冰冻的情况。
阿里地区条件艰苦,人员缺乏,在结核病诊断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依靠病理切片抗酸染色诊断是最为便捷的方式。经过多次实验,龙兆博成功开展了抗酸染色技术,并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申报市级科研课题,这项技术随后也被那曲地区、日喀则地区所应用。
“咱们科室就我一个男的,我身体素质也蛮不错的,那就派我去吧。”当接到援藏任务后,龙兆博是第一个报名的,一年的援藏时间里,龙兆博完成了近千例病理标本诊断,帮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完善病理科建设,多次开展下乡义诊、两癌筛查等工作。
“我年轻时候喜欢看电视剧,当时就被里面的医生所迷住了,便下定决心要学医。”龙兆博告诉记者,从事病理学的医生,在全国范围不过一万多人。“因为病理学枯燥又辛苦,往往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还需要掌握许多关联学科的知识。”
“在病理界还流传着三道槛:看10000例,只能发初步病理报告;看30000例,才能复查下级医生报告;看50000例以上,才能解决疑难诊断。因此,培养病理科医生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经验的累积。”龙兆博说。
绘画是龙兆博最大的爱好,利用业余时间,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围绕细胞切片、器官组织等,绘制了许多医学美术作品。“我觉得作为一个医生,通过这些手绘,在自己的专业上多钻研一下,也更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去年年初,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派出五名医疗救援队员奔赴武汉,龙兆博通过绘制沙画,默默对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表达自己的支持与敬意。
龙兆博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则是他与孩子的“满月照合影”。“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在阿里地区的这一年时间,既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同事们无时无刻的鼓励,更收获了淳朴的藏汉情谊,这些情谊会像酒一样,愈久弥浓。”龙兆博说。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编辑:贺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