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县、镇、村互促发展的产业体系不优,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县域产业园区的建设。
“十四五”期间,陕西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强基础、立支柱、上水平,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形成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生态旅游名县,就要构建城乡互促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要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找准所在县域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要在国家区域发展机遇中布局谋划产业。“十二五”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这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几乎覆盖了我省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用好这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找准各县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战略位置,有利于充分抓住、用好国家发展机遇。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具有功能完备的综合特性,但不能“小而全”。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市级层面统筹各县区的招商引资,避免各县区在招商引资中出现恶性竞争,产业发展布局同质化,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当前,城乡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提升,产业园区不一定要依托县城规划修建,也不是所有的县都需要规划建设园区,在城乡互促发展新格局中,避免县城“摊大饼”,要依托重点产业镇、村去支持建设产业聚集区。
夯实县域发展中的镇村产业基础
要一手抓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手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支持以“镇”为单位做好乡村产业规划。乡镇是联接县城与县域腹地农村的纽带。要突破现有“一村一品”的制约,实现以“镇”为片区,统筹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统一配置,提升农业生产、销售的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要加强农村农业发展的组织基础。探索建立“联村经济体”。通过对资源相近,劳动力弱,基层组织弱,生产条件差的乡村要建立“联村党组织”,依托“联村党组织”发展联村经济体。根据农村资源及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引导农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经济组织”的农村新的混合所有制组织。
以消费促供给优化构建产业体系
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有消费的不平衡又有供给的不平衡。县域经济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正释放着强大潜力。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以不断满足县域内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要大力发展现代消费产业,依托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打造集美丽乡村、农业公园、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农业”。要基于完善县域数字化基础平台建设,完善提升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现代新零售、生活服务、教育培训、法律服务、现代仓储及快递分拨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县域经济服务业供给质量。加快提升县区行政服务效能,推进县域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便民化、阳光化,高质量建设村镇,创新建立适应新消费需要的供给体系,吸引城市消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
(作者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
编辑:李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