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张艳茜:继承文化传统 抒写时代之声

时间:2020-11-16 09:59:45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丨张艳茜:继承文化传统 抒写时代之声

80a4d3c485f8e9cd3b56152baafc2218.png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并明确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这既是建设文化强国伟大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求。

陕西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工作者,都应该以更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把握新机遇,勇担新使命,落实新要求,用文艺之先声筑牢精神高地,推动陕西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b11d98f43d7a2f82bbc15086d309c61c.jpg

继承“延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投入创作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始终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强大精神支柱。在谋求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广大中国人民培育出了极其丰厚多元、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信念激励下,4万多热血知识青年,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会聚到革命圣地延安。这群满怀一腔爱国热血,背负行囊,投奔延安而来的知识分子中的文艺资源,在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去了北京,另一些人,如柯仲平、戈壁舟、胡采、王汶石、胡征等人以西北文联为中心保留在了陕西。他们曾经是革命斗争的参与者与亲历者,也是思想深刻,文学修养深厚的文学家,更是宝贵的“延安精神”的见证者和践行者。“延安精神”不仅仅是政治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精神。

正是因为陕西的这一代作家,延续延安时期的文艺传统,借助“延安文艺”的资源和助力,将自己多年扎实的生活积累,倾其心力,精益求精,投入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之中,才得以形成独具魅力的陕西文学,“塑造为人民造福,使大地生辉的一代英雄的形象”(杜鹏程语)。从延安时期就确立的“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文学是人民的事业,是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的这种文学精神,深深渗透在陕西作家的观念和创作中,这种宝贵的精神,又薪火相传给了陕西第二代第三代作家,使得陕西文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的陕西文学,就要继承发扬“文学陕军”这种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写作的理念,积极落实“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872a3254233f560cf2068e317b8333de.jpeg

继承“文学陕军”的超越精神,从“高原”到“高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柳青、杜鹏程、王汶石和《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等一批作家和作品的存在,使陕西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20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的文学创作又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态势,随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伸和之后出现的高建群、叶广芩、王蓬、和谷、杨争光、方英文、冯积岐、杨争光、吴克敬、红柯、陈彦等一批作家的出现,构成了陕西作家的强大阵容。从最早的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到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全国的其他奖项,陕西作家的作品都是有力的竞争者和获奖者。

陕西是一个地域文化鲜明的地方,它曾经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艺术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从陕西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看,“文学陕军”从来不是一支“地方军”,这支敢于打硬仗的队伍,有着勇于突破地域性限制的超越精神。陕西的第一代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第二代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他们的创作也分别代表了自己时代写实主义写作的最高水平,应该说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句子,他们每一部作品,既征服过艺术,又征服过读者,犹如一块块坚硬有质感的石头,垒砌起来了文学作品难度的高山,形成了作为后来者难以超越的“高峰”。陕西作家是幸福的,因为面前有经典值得学习,同时,又是不幸的,因为要在这一座座高山之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其实,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站立在别人创作的高山之巅,形成的新的难度。若想登上属于自己的写作“高峰”,就是要站在经典作品的高峰之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和与众不同,用陈忠实先生的话说,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文学陕军”的后来者,不能在前三代作家的高山前止步,要在继承中勇于拓展更具有时代新意的、丰富的文学个性。只有另辟蹊径发现新的视角,写别人笔下没有的题材、人物、故事,写得比别人更深邃更悠远一点,否则就谈不上独特。陕西的确存在着一批作家,在他们执着的坚守与艰苦的创作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从“高原”到“高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任重而道远。

640ff3904dd62c9727f5e43ee1daee84.jpeg

关注现实生活,抒写时代之声

现在的文学创作的确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为艰辛和残酷。进入新世纪以来,传播的变化,阅读的俗化,批评的弱化,给文学创作增添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皓首穷经的写作中,作家和作品既可能被现实的读者抛弃,也可能被未来的时间抛弃。对于陕西文学和陕西作家来说,也面临着诸多难度,这些难度,其实也是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

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提出:“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就陕西文学七十年的创作情况而言,虽然几代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焦点有所不同,当社会及政治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却在陕西作家不同代际之间传递并继承下来,这就是几代陕西作家坚持“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观 ,自觉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实感出发展开写作,切切实实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充满热情地刻画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

任何作家,都不可能脱离他置身的社会,也不可能脱离他生活于斯的背景。所以,关注现实,努力使作品与现实相连,努力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东西。现实永远在自我革新,只要写出新的变化,文学作品就是新的,这正是“现实”的魅力。

前三代“文学陕军”在关注现实和“深入生活”的创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做法和经验,“文学陕军”的后备军,要努力继承发扬老一辈“文学陕军”创建的陕西文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文学理想,在浮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葆有定向与定力。自觉加强思想和文学修养,在生活与创作历练中主动调整,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关心人民生活,观察时代,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创作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困境。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努力写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不负文学,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编辑:李为涵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