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钞小静: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

时间:2020-07-23 09:39:00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丨钞小静: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

为了准确理解《意见》精神实质,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围绕《意见》形成6篇文章,对《意见》精神进行细致解读

编者按: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对如何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理解《意见》精神实质,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围绕《意见》形成6篇文章,对《意见》精神进行细致解读。

文 / 钞小静

2020年5月《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加快建立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和保障体系。构建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对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aa0698adf33925412bfd1fb242c5aca4.jpeg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目标体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产生了一系列与以往阶段所不同的新现象与新特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分别注重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它决定了发展目标、政策举措的根本方向,构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目标由数量到质量发生本质性演变的发展,是发展演进的高级状态。在发展理念与发展阶段转换的背景下,原有的宏观经济治理方式已经变得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相应地也需要由追求数量扩张的目标体系转向追求质量提升的目标体系。考虑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设置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来构建宏观经济治理体制。

de396c77b0f5cbefc7f0eb175e84018b.jpeg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体系

有效有力的宏观政策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构建涵盖消费、投资、产业以及区域等协同发力的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体系。

(一)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的政策体系

消费是最终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激发新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对于推动需求引领和供给变革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宏观经济治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鼓励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健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2020年1-4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1%,同比提高了5.5个百分点。为此需要在促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加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的有机融合。

(二)激发各类主体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

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使得当前融资环境不断趋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激发各类主体投资积极性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进政企协同,加强民营和外资的激励和保护,修订完善有利于充分调动投资积极性的准入规则,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很长、投资规模巨大,比如我国距离全面5G网络的覆盖大概还需要5—8年,并且5G如果要达到与4G相当的网络覆盖需要至少2万亿元。为此需要在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构建高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动力支撑。宏观经济治理机制需要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健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加快升级的体制机制,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全产业、全链条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进一步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在产业政策体系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扩散效应,加快培育并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生特点,主要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需要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动力源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并推动形成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使这些国家重大战略实现充分对接,由此形成南北联动、协同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顶层设计和制度优势,消除西部、东北、中部、东部4大板块的市场壁垒,健全具有基础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完善多领域、跨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搭建区际协同合作治理平台,由此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8fedff8f9b81b79be9e22eaf46d00648.jpeg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经济治理机制的统筹协调和精准操作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市场环境、社会信用、收入分配等方面。

(一)完善市场环境的保障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提升投资者积极性、鼓励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治理机制应当健全公平竞争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获取生产要素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平等对待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并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

(二)健全社会信用的保障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防范经济风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在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方面,需要制定信用信息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并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协同机制。

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方面,需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公示机制,加快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的信用信息归集机制与共享平台。在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

(三)改善收入分配的保障体系

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收入分配格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最低工资水平,健全运用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等重要手段缩小城乡、地区、产业之间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同时逐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收入分配秩序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保护合法经营与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并处理好隐性收入与非法收入问题。

(作者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由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提供)

编辑:李为涵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