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张卫平: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帮助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搬走“融资的冰山”?

时间:2020-03-11 09:55:28  来源:西部网  ©原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谈丨张卫平: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帮助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搬走“融资的冰山”?

二要适当的引导发展绿色金融,推动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产业的兴起为地方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高效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文/张卫平

近一时期,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营发展中遇到了不少资金方面的困难。据工信部统计显示,我国33%的中型企业、38.8%的小型企业和40.7%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中美贸易战和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后续影响,也有我国经济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产生的内在压力,还有现行金融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欲搬走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冰山”,光靠政府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特殊政策扶持,仅能满足于解决短期的问题,不能靠“运动式”来降低融资的门槛,而应着眼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创新高质量的发展,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包括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来助力于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空间、实现全面绿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融资可行性,尽力满足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务需求。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积极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扩大市场空间

近年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提高到78.5%。这为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转变等也会倒逼企业改善供给侧、实现转型发展,助推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发挥好居民的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展居民的消费金融,用金融这一活水来化解供需的矛盾,把居民远期的购买力转化为即期购买力,把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现实消费者,打破消费市场的时间、空间壁垒,进一步扩大市场供求的空间。

具体而言:一是通过金融机构自建的平台或与电商合作建设的平台,充分挖掘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金融需求,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与消费品供给深度融合;二是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发展一些服务门槛更低、更便捷的智能信贷、“白菜金融”,持续扩大数据来源和使用维度,深度发现客户需求规律,努力实现精准营销、精准服务、精准管理;三是建立涵盖动态分析、外部评估、专家决策、智能演算在内的风险识别预警体系,加强对商业银行贷前、贷中、贷后道德风险、技术风险、合规风险、岗位风险的全流程控制,以及审计监督,建立覆盖贷款回收、资产转让、贷款追偿的不良资产全链条处置机制。

二要适当的引导发展绿色金融,推动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产业的兴起为地方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高效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发展绿色产业是建设绿色金融的主题,是全国城乡实现突破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如何更快地发展绿色产业,金融如何紧扣当地经济发展的脉搏,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是当前亟需探索的一个问题。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现实背景下,企业必须增加环保投入以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这种条件下,众多企业能够实现转型升级,也有部分中小微企业因自身的原因不得不退出市场。这既是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在微观市场层面的表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市场自然出清的结果。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绿色发展中寻找商机、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推动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实现绿色发展,金融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绿色融资服务。融资渠道不畅是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应完善绿色信贷体系,拓宽绿色项目融资的渠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着力破解资产抵押、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梗阻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在信息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优势,引导各方面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当好社会资本和绿色产业之间的桥梁。

二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最大短板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应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加强绿色金融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信用评级标准建设,细化完善实施手段和配套措施,健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系统,优化工作流程,根据绿色发展要求改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实现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但也要看到,很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较少,面临转型升级困难。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如互联网金融来到中国,短短数年时间,已经呈现井喷式发展,而其强大的金融杠杆作用,也得到了决策层的肯定。在2019年的两会上,“互联网+”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互联网化的进度。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具有成本低、渠道广、普及率高的特点,为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一些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自身风险防控、公司治理、人才储备较为薄弱,在当前较为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的难度很大,这就迫切需要金融及时介入、提供支持。

一是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应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等,鼓励其深度参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努力为风险投资机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其增加可用资金规模、拓宽中长期资金来源,提高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二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一些中小型民营科技创新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模式,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功能,为民营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

三是发挥好科创板融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易运作,效果明显。这又为民营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平台。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企业的特征不断优化设计科创板,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作出差别化安排,以增强其包容性和适应性。

四要稳步发展普惠金融,提高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

我国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民营经济中,有很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具有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重要功能,在为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得到更多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而金融致力服务于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就应坚守普惠金融的情怀,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广覆盖、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的融资可得性。

一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改进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发放效率。

二是加快中小型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方面更有优势。应在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其建立普惠金融发展机制,切实发挥其在信息搜集、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三是建立差别化监管和内部激励机制。一般而言,金融机构在提供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时,会面临风险与成本较高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安排专项激励费用、绩效考核倾斜等方式,对发展普惠金融的金融机构予以激励。同时,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提高普惠金融不良贷款容忍度,不断优化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免责办法,让商业银行基层信贷人员放下思想包袱,形成愿贷、敢贷、不压贷的良好金融氛围和环境。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四是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和互联网金融推广,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广泛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户、三农实体等乡村振兴精确开展。

(作者系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专家)

编辑:李为涵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