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刘轩辰 宋洋
9月29日至10月3日,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办的“2019时光博物馆”巡展活动亮相西安曲江会展中心。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 实习生 周昕)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你会用什么东西定义时光?是记录时间的发条钟表?是父亲载你上学的“二八杠”自行车?是充满童趣的绿色铁皮小青蛙?还是陪伴母亲走过风风雨雨的脚踏式缝纫机?
9月29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发展改革委主办的“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对外展出。作为此次成就展的特邀展示内容,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办的“2019时光博物馆”巡展在会展中心前广场同期开展。展览用怀旧的老物件和新奇的高科技让时光成为具象,带领大家开启一场跨越70年的“穿越”之旅。
“岁月交通局”里,上世纪50年代“同款”的公交车厢。
“钟楼到了,请大家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有顺序的下车……”走进“时光博物馆”,西安市民70年的生活记忆扑面而来。“岁月交通局”里,耳边传来熟悉的关中话报站音,游客们坐在上世纪50年代“同款”的公交车厢内,用指尖触摸一张张老交通票卷,感受70年来交通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在 “记忆供销社”里,复刻了6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场景。
熟悉的老票据将游客们带回了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开始发行,中国老百姓进入了“票证时代”。在 “记忆供销社”里,复刻了6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场景,熟悉的老票据将游客们带回了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那时的小玩具小零食琳琅满目,让许多参观的小朋友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我小时候也和小朋友一样,在杂货铺里一看见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就挪不动脚。”西安市民周女士说。
“奇妙时空屋”,讲述着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 “蜗居”记忆。
“奇妙时空屋”,讲述着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 “蜗居”记忆。
走进“奇妙时空屋”,上世纪80年代的家具、家电用品,墙壁上张贴着的奖状,书桌上摆放着的闹钟、工具书、老式电话、收音机等,都讲述着那时人们的 “蜗居”记忆。现年67岁的李阿姨感慨到,仿佛回到了自己刚结婚时那年,“当时,一个木箱子就是我的全部嫁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家具还是我丈夫自己做的。这里的场景真的让我很有感触。”
3000多枚老磁带组成的“聆听时光”创意互动墙。
老式木箱子、收音机。
“我还记得自己上初中的时候,坐好几个小时车,跑遍全城去买周杰伦的磁带,没想到在这还能看见……”站在由3000多枚老磁带组成的“聆听时光”创意互动墙前,32岁的周燕说到,整个展览让她重温了自己的年少时光,满满的都是感动。
“年代照相馆”里,可以为游客们拍摄出一张“穿越”时空的时髦老照片。
在“年代照相馆”里,24岁的杨雪和自己的闺蜜穿着80年代的复古花衬衫,戴着假发和蛤蟆镜,只为拍摄出一张“穿越”时空的时髦老照片。杨雪告诉记者,这个照相馆让她印象深刻,觉得很有意思。“自己只拍过艺术照,这样的照片还只是在影集里,看见父母拍过,现在能体验一次,感觉很有年代感,体验感特别好。”
“光阴教室”里,把游客们带回了90年代的求学岁月。
安伟鹏用笔写下了对一年后自己的祝福。
“眼保健操,现在开始!”在“光阴教室”里,课桌上的老教材和耳边不时传来的下课铃声、眼保健操广播声把游客们带回了90年代的求学岁月。在这里,22岁的大学生安伟鹏写下了对一年后自己的祝福。他告诉记者,当他看见桌上的英语课本时,勾起了他初中时的全部记忆。“熟悉的课桌凳,熟悉的英语课本,虽然当时学习英语很困难,但确实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在创意互动区,西安的70年记忆被科技互动形式进行了还原。
除了实景展览外,在馆外的创意互动区,西安的70年记忆以科技互动形式进行了还原。在游客们打印的定制版《人民日报》上,我国发展历史上的难忘时刻与游客们的个人成长经历得以融合;在“时光拼图机”上,游客们可以在指尖实现西安经典地标的70年“穿越”;在“时光穿梭机”前,每个人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据了解,时光博物馆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倾力打造的爆款活动IP,自2018年开始启动。2019年时光博物馆活动以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个人与家庭的变迁为主线,以“流动”为形态,以时光列车、时光邮轮、时光大篷车等为载体,展现了70年间人民衣、食、住、行、文、教等方面的变化,描绘了70年间中国发展之路与人民幸福之路共振前行的画面。
即日起至10月3日,市民登录人民日报客户端时光博物馆专题页,即可在线领取电子门票,免费入馆参观。
编辑: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