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刘望)从有线电车到纯电动车,从找钱撕票到扫码坐车,城市里穿梭的智慧公交没有了售票员;从稀缺少有到随处可见,从出行高效到时尚情怀,机车发烧友从拉风青年变成了逐梦大叔……祖国的发展交通的进步让行者无疆,随时可以把心放飞远方。西部网、陕西头条对话老售票员和机车发烧友,一起聆听阳光路上不断奋进的脚步声。
76岁公交老售票员周希玉:1962年她参加工作,曾是西安市电车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每逢早晚高峰,公司会加开几辆电车,她便放下机关工作登上车厢,成了售票员里的“临时工”支援外勤卖票。每天在铰链式电车里挤来挤去大声吆喝,穿梭在纺织城到钟楼之间。时光荏苒,如今,她的女儿都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每当作为乘客再次登上公交车时,看着窗外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情形历历在目,她都难掩内心的激动。
51岁摩托车发烧友刘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技之长的他靠手绘墙画的酬劳买下人生第一台摩托车,从此内心的骑士情怀被一下点燃。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个拉风青年始终热心新鲜事物,摩托车也从东德依发牌变成了哈雷,三五一群城市骑行,成立俱乐部组织远途。在行者无疆的日子里,路途里变化的风景与青春一样,都消逝在摩托车的消音器里。
西部网、陕西头条:上世纪您曾经是电车上的售票员,还记得那段时光吗?
周希玉和她穿工作服的照片。
周希玉:当然记得,我是1962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候西安没有这么大,路没现在这么宽,路上跑的除了公交电车,自行车也不普及,想要出远门,除了公交车和火车以外别无选择,总不可能走路吧,所以车上人比较多。
一开始我是在公司机关上班,但早晚高峰期会加开几趟汽车,售票员不够用,我们就要去支援外勤,这样的机会我们都非常珍视的,急性子的我很高兴,一天早早就去卖票了,记得我每个月工资是36块左右。
现在我们的社会职业专业化程度更高了,讲究权责匹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而在我们那个年代,人们工作靠的是热情,一个人愿意干好几个人的活。不只是我喜欢支援外勤,只要单位有需求,任何一个人都会挺身而出。
西部网、陕西头条:周阿姨那个时代坐公共交通是“别无选择”,作为发烧友您和摩托车之间又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刘伟 :上世纪90年代初,公交车不方便的线路上,大多数人都是靠“凤凰二八”自行车出门,摩托车是当时社会上一种新潮的交通工具,不是谁家都有,挺稀缺。在学校那会和同学们就常常骑自行车,就这再早些时候,自行车也都要凭票买的。
我的第一辆摩托车呢,是靠勤工俭学画广告搞装修攒了一些钱,记得花3000多块钱买了一辆东德(即民主德国,1990年10月3日与联邦德国合并)产的摩托车,后来拿到摩托车驾驶证,就开始上路了。
在当时,摩托车虽然并不是唯一的出行方式,但仍然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我的出行,提高了我们的出行效率,现在出行的方式就更多了,高铁、飞机在一天里能我们送到很远的地方。
西部网、陕西头条:作为老售票员,您帮我们回忆下卖票那些时光里您感悟到了什么?
周希玉:当时整个电车公司有2、4、5路三条线路,所有车加一起大概100辆左右,路上跑的在90辆的样子。那时候车票是进位制的,四站以内是5分钱,超过四站按站点累推,我们公司最贵的线路全程3毛钱。现在听起来好像不贵,但在当时三毛钱可是能买很多东西的,购买力相当大。所以,很多人为了省钱就会去买月票,每月三块五,不限次数,上班路远的人就十分划算了。
当时也有早晚高峰,车不够就要加车,电车不够时加汽车,加开的汽车上配一名司机和一名售票员,而铰链式电车一般是一个车厢拖着另外一个车厢,配一名司机和两名售票员。我平常在公司机关,这时候就会支援外勤,因为人多,卖票的时候我得大声吆喝,在车上挤来挤去。
线路是纺织城到钟楼,当时在城市工作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脱离农业身份,记得每到6月份前后,公交车上几乎就没有人了,都是农忙请假回家收麦子去了。那时候群众生活条件都不富裕,很多老年人宁愿走路都不坐公交车,就为了省下那5分钱的车票钱,甚至还有人逃票。所以作为售票员,这么些年过去了,真的看到了咱们社会的巨大变化。
西部网、陕西头条:周阿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会为5分钱计较,那您现在作为摩托车发烧友,投入应该很大吧?
年轻时的刘伟和他的摩托车。
刘伟 :男孩子一般都喜欢机械一类的东西,而我恰好只是喜欢摩托车而已,也愿意为自己的爱好投入。1991年我花3500多元买的第一台东德依发251后就深深喜欢上了摩托车。那时候,刚上班的年轻人月工资大概也就是不到100元,换算下来,我等于一下子就为自己的爱好投入了3年的积蓄。
我心里的骑士情怀一下子被点燃,觉得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投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后来,我从私企业主到传媒策划、自媒体、俱乐部负责任人,也先后花费约100多万购置自己喜欢的大排量摩托车。
再后来,我们骑着摩托车参加公益、挑战极限、环游世界,它已经成为我们内心的一个情结。摩友们之间流传着一句话:“汽车承载的是精神,而摩托车承载的则是灵魂”。就是说,摩托车是我们驾驭时间和空间的重要工具,是我们儿时梦想的实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牌铰接电车。
西部网、陕西头条: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觉得我们的生活有何变化?
周希玉:我1994年退休的,现在,我的女儿都已经退休了,时间真的太快了。快60年过去了,铰链式电车已经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车以及纯电动车。车辆的空调、语音报站、电子屏一应俱全,可以说在人们的出行体验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职业上来说,现在西安绝大部分线路都已经没有售票员了,取而代之的是刷卡乘车,年轻人还会用手机扫码乘车。大家经济条件变好了,出行需求也增加了,也不会有人为了那一两块钱逃票了。以前老年人舍不得钱不敢坐车,现在政府给补贴,让老年人免费坐车。
西部网、陕西头条:周阿姨的生活便利了,您的摩托车骑行有变化吗?
刘伟 :现在的骑行和数十年前的骑行相比,有质的区别。现在骑车是当年的情怀、爱好一点一点累积下来的。我曾经拥有四台宝马、两台哈雷摩托车。
以前,骑摩托车真的是为了出行,骑着摩托,拿着BP机,生活节奏一下子就快了起来,那时候就算是雨雪天气我出门也会骑摩托车。
现在骑摩托车,也只是在节假日或者限行的时候。而且不得不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摩托车经历了流行、消沉以及复苏。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交通拥堵情况逐年增加,摩托车又逐渐承担了过去的功能,成为出行交通便捷的工具。
西部网、陕西头条:您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句什么?
周希玉: 作为退休的公交人,我想说,吃苦耐劳、勤恳工作是我们公交行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即使现在车辆的硬件设施好了,年轻人也千万不敢忘记这些优良品质。
当然,我也想对广大乘客说,我们的公交驾驶员工作非常辛苦。为了准点发车,他们三四点就得起床。公交车在路上行驶,他们连水都不敢喝,怕行车途中要上卫生间耽误乘客时间,晚上十一点半收车了,他们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到家。希望大家多多理解我们的工作。
西部网、陕西头条:对于骑行你想对爱好者们说些什么话?
刘伟和他的摩托车。
刘伟 :骑摩托车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从当初的交通工具转化成机车发烧友,开始喜欢复古机车文化。现在,西安解禁摩托车了,希望大家都珍惜西安来之不易的骑行大环境。老的摩托车爱好者们也可以合法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机车,圆自己儿时梦想。
编辑: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