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将沿着这条铁道驶出陕西,驶出国门。
西部网讯(记者 刘璞华 摄影 李亮)2018年10月30日16时,随着X8001次中欧班列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奔向9000公里以外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标志着西安至里加中欧班列正式开行,这是继2013年以来西安开行的第11条国际班列线路,同时也标志着陕西中欧班列2018年开行数量首超1000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可谓是2018年当之无愧的“网红”列车。
回想起2018年年初时定下全年开行突破1000列这个目标时,西安西站新筑车站货运车间副主任孙义然仍记得自己那时所感到的不可思议。“即使在2017年,全年开行的列数还定格在194列。我当时想,2018年要开行1000列,这怎么可能?”然而正是在孙义然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他将自己眼中的不可能一一实现。
【从手拉肩扛到高度机械化 陕西有座“看不见人”的货运场】
西安西站新筑车站货运车间副主任孙义然接受西部网、陕西头条采访。
作为一名老铁路人,1962年出生的孙义然一辈子就跟货运打交道。从1982年进入铁路工作,他干的就是货运员的岗位。“那时候的货运工作可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就是纯体力劳动,货物的装卸全凭人力手拉肩扛。装卸一趟车,货运场上热热闹闹得全是人。”孙义然回忆到。
然而放眼望去,如今被各种集装箱和货物堆满的新筑新合货场,却鲜见几人。要知道,2018年这里驶出的中欧班列实载开行1235列,重载率、货运量和实际开行列数均位居全国第一。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中欧班列长安号正在进行装车作业。
货场内龙门吊吊起一个个集装箱。
答案就藏在八台忙碌的龙门吊里,满载货运的集装箱被龙门吊快速吊起完成装车,高度的机械化作业,保证了中欧班列的装卸效率。“为了保证工作效率,负责操作龙门吊的工人很少都喝水,每天只有在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才能下来歇一会儿。”在这里,只有当你身处忙碌的货运大厅,看见业务人员飞快敲击的键盘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确实是中欧班列长安号繁忙往来的地方。
随着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不断增加,孙义然的工作时间也不断拉长。铁路部门实行“首问负责制”,所有打到老孙这里的电话,他都会负责到底,这其中就包括帮企业核算运费,与港务区、海关等方面协调工作等。偶尔老伴也会“吐槽”孙义然,“你看看,孙子都快要不认识你了。”可老孙总是笑着说,“那怎么可能。”他说,其实自己知道,家人给予的更多的还是理解、支持与包容。
【2019年计划开行1800列 长安号满载的是陕西人的自豪】
中铁联集中心站新筑站货运营业厅。
短短的六年间,新筑车站从一个只有22名职工的四等小站,摇身一变成为了由230名职工组成的二等货运大站。同时,随着中欧班列的到发和运量不断增长,新筑车站也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中间。西安这座深处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站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了属于自己忙碌的港口。
货运场内停放的汽车。
随着中欧班列的开行,机械设备、工业原材料、五金工具、家用电器、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等货品从这里出口,同时又从远方带回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木材、棉纱、绿豆、小麦、机电设备、机械设备及生活日用品等中国企业和百姓需要的货品。广大市民过上了“买全球、卖全球 享全球”的时尚生活,为百姓带来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作为中国首个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已先后建成我国内陆首个粮食、肉类、整车口岸。中欧班列的发展壮大,正逐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带来一个个潜在的产业集群,不断催生多个产业高地。长安号这个小宇宙爆发的能量,已经不止局限在陕西,来自甘肃、宁夏、浙江等15个省份的货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拨,极大地丰富了西部省市资源配置方式,助推西部地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海关工作人员在监管区对货品进行查验。
货运营业厅内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办理货运手续。
“现在,向西方向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了11条运营干线,实现丝路沿线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的全覆盖,向东通过海铁联运,实现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无缝对接,真正构建起‘海陆空网’立体丝路开放通道,释放出了更加强劲的牵引力。”老孙说。
2013年11月28日,首趟中欧班列“长安号”班列从新筑车站发车,它迎着朝阳,满载陕西人民的期望,一路向西,奔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据孙义然透露,2019年陕西中欧班列定下的开行目标是1800列,这一次,他充满了信心。“货运的快速发展,其实是中国铁路快速的一个缩影。”
不只是老孙,飞驰的“长安号”、日益扩大的外贸“朋友圈”给所有陕西人都带来了满满的自豪感。同时,中欧班列也让陕西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有力推动着陕西“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