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肿瘤医院院长宋张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铜川长虹路支行主任柜员郭晓燕做客陕西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特别节目》。
西部网讯(特派北京记者刘璞华 凌旎 刘望) 医疗资源分配、医学人才培养、医保体系建设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关乎民生的热点话题。
围绕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肿瘤医院院长宋张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铜川长虹路支行主任柜员郭晓燕做客陕西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特别节目》,结合自己提案中的建议和工作实际畅谈己见。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肿瘤医院院长宋张骏做客陕西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特别节目》。
医联体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大病不出县”化解看病难
老百姓常常觉得看病难,究竟难在哪?“我们说的看病难实际上是三甲医院看病难,不管大病小病人们都扎堆前往大医院,其实基层很多医院,完全没有饱和。”究其原因,宋张骏总结为两点,一是因为人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追逐;二是因为基层医院在设备、诊疗水平方面的不足,留不住人才,最终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
对此,郭晓燕建议,“在为基层医院招聘人才时,要开出相对优厚的薪资待遇,同时要注重对医学人才的人文关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宋张骏补充到,“我们一定畅通医疗人才继续学习的通道,让基层医生看到进步的通道、方向和希望。在职称晋升和求学方面也要给予这些人更多的优惠。”
自医改以来,陕西围绕“强基层 保基本 调结构”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基层地区改善就医条件,留住医疗人才,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就是其中非常好的实践方向。宋张骏所在的省肿瘤医院就是目前陕西省肿瘤医联体的龙头单位,“随着医联体的建设,我们与基层医院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把优质的医疗管理资源、医疗教育资源输送到了当地。”宋张骏说。
医联体让资源、人才惠及了更广的基层地区。“通过请进来和走下去,让成员单位医生免费来我们医院学习,我们的医生又通过义诊走向了基层。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会诊中心网络平台的完善,真正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下沉,也为真正实现 ‘大病不出县’奠定基础。”宋张骏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铜川长虹路支行主任柜员郭晓燕做客陕西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特别节目》。
“大医精诚”,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乡。而郭晓燕正是铜川医疗改革惠及基层的见证者。“铜川市中医医院与北京医科大学建立了合作,除了北京的专家教授会定期来铜川坐诊,他们也会对铜川的医生开展教学。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的医疗资源。”宋张骏表示,这样的一种模式,其实也能改变基层群众看病的观念,“让大家相信我在铜川和在北京享受的医疗是一样的,从而也能缓解一定的看病难问题。”
癌症可防可治 早期筛查让群众不再“谈癌色变”
作为省肿瘤医院的院长,宋张骏长期处在与恶性肿瘤对抗的第一线。多年来宋张骏有一个观察,那就是许多癌症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这种情况下往往治疗费用高、效果差,病人还要承受许多痛苦。因此,宋张骏今年带上两会的建议就是将恶性肿瘤的体检纳入医保,给予一定的报销比例,提高老百姓的筛查意愿,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和治疗。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上医治未病。针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病、大病,我们能否在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方面多花一点钱,将治疗的阵地前移到预防阶段。”宋张骏建议,对45岁以上健康人群、以及有明确恶性肿瘤家族遗传病史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纳入医保的肿瘤专科体检。“在城市,已经有人自费去做癌症的筛查。但是在农村,这样的检查还很少。”
“在我们很多老百姓的观念里有这样一个认识,癌症就是绝症。实际上,如果加大筛查的力度,在癌症发病早期及时发现它,尽早地采取治疗,癌症是可防可治,从而获得长期生存的。”宋张骏表示,从短期看,将肿瘤筛查纳入医保会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但是从长远看,会有很多患者因为体检而受益,从而进一步避免中晚期治疗而耗费大量的金钱。“只有这样,谈癌色变、肿瘤是不可治愈的疾病这种观念才能改变。”
编辑: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