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凤翔县范家寨镇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横水镇东白村的辣椒红了一地,长势喜人;虢王镇的红薯喜获大丰收,正在电商加持下销往全国各地;柳林镇大槐社村的酒用高粱,映红了山丘。金秋九月,凤翔的乡村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粮丰景美,瓜果飘香,在凤翔邂逅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近年来,凤翔区坚持苹果、高粱、红薯、大葱和劳务经济“4+1”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聚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凤翔苹果”年产量突破30万吨,品牌价值超过25亿元。种植高粱3.5万亩、红薯2.5万亩、大葱2万亩,全力打造凤香型白酒专用粮食生产基地,成功创建红薯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虢王红薯”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长青大葱”秧盘育苗规模西北第一。按照“区有总社、镇有分社、村有合作社”思路,发展区镇村劳务合作社39个,年均收入突破15亿元,群众务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做实做优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9月23日,凤翔区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凤翔“最美果乡”范家寨镇举行,近年来,凤翔区范家寨镇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抢抓政策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深挖资源禀赋,按照“党建引领、果业兴镇、农旅靓镇”的总体思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评国家级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省级生态镇、市级苹果产业发展十强镇,特别是今年5月,范家寨镇以苹果产业的独特优势再添一项国字号荣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高点起步注入了源头活水。
凤翔区范家寨镇始终把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作为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突破口和兴镇富民的战略举措,积极落实全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一稳二改三减四提升”工程,引进“瑞雪”“瑞香红”“维纳斯黄金”等优良品种,累计完成品种改接2000余亩,有机质肥力提升1.8万余亩,建成冷链仓储中心3座,苹果智能分拣线5条,培育电商主体4户,初步形成集技术研发、技能培训、苹果种植、销售推广、配套服务、存储和深加工及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目前,全镇拥有国家级苹果示范园1个,省、市级示范园8个,百亩以上果业基地13家,果业专业合作社22个,苹果产业关联企业16家,成功认证“曹儒”“雍池红”“凤飞翔”等一批知名果业品牌和地理标志,“曹儒”苹果品牌价值达2.57亿元,入围全国乡村振兴果业推荐品牌。202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苹果产业,小苹果已然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在凤翔区横水镇,秦椒产业则在蒸蒸日上发展,走出了一条从田间种植到深加工产品开发的路子。9月23日,凤翔区横水镇东白村的辣椒红了一地,上百亩辣椒喜获丰收,村民们正在辣椒地里采摘辣椒。
“东白村种植辣子历史悠久,是横水辣子核心产区之一。近几年种植‘8819’系列秦椒品种,特点是皮薄肉厚辣味适中,加工的烤椒香味扑鼻,风味独特。”东白村党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路周让介绍说,近年来,东白村恢复种植陕西老品种秦椒8819系列辣子,2023年试种20亩,因其品质优良,上市后便受到市场广泛认可。2025年,东白村将秦椒种植规模扩大至110亩,并与宝鸡市农科院合作,引入地膜直播技术进行试验种植。
目前,直播技术种植的辣子表现出生长旺盛、结果量大的特点,每亩可节省育苗移栽人工成本约200元。该模式采用麦椒套种,既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又额外收获一季小麦,亩均收入增加近千元。销售方面,采取“鲜椒随摘随卖”与“边摘边烘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销售烤干椒及辣子面等产品,有效提升了附加值。从生产实际及市场销售情况看,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提升产量,秦椒凭借其优良品质,依旧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8月下旬开始辣椒进入红熟期,目前每天采摘鲜红辣子三千多斤。除了销售鲜辣子同时还在进行烘烤,烤椒和加工的辣椒面很受市民欢迎。”路周让说道。
延链补链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产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金秋九月,正是虢王红薯上市的好时节,在虢王镇的凤翔红薯仓储(冷链)及交易中心,村民们正在这里分拣红薯、打包、装箱,等待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虢王镇锚定‘西部薯乡’发展目标,全力打造省级虢王红薯农村三产融合特色农业示范样板。全镇种植红薯2万亩,总产值达1.4亿元。”虢王镇党委书记苗晓东介绍说,为了做实做优虢王红薯特色产业,镇上通过做强一产,建成红薯科创中心、脱毒育苗实验室和育苗基地,年产脱毒苗5000万株,满足红薯种植1.6万亩。做优二产,虢王红薯被收入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完成绿色食品认证。建成红薯淀粉、粉条、馅料等生产基地5处,建成红薯分拣仓储物流配送中心6处,提供“分拣、仓储、配送”一站式服务。同时,做活三产。通过举办红薯节,开展直播促销活动,营造采摘体验网红打卡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虢王红薯”知名度。截至目前,全镇红薯产业已带动2000余人就业。
“下一步将重点从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农旅融合发展等三方面推进。要抢抓‘十五五’规划和国家一揽子政策机遇,谋划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项目,为全区红薯产业发展贡献虢王力量。我们坚信,这颗‘金疙瘩’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更多群众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 苗晓东说道。
凤翔长青大葱品牌响亮,种植历史悠久,长青镇围绕“一中心三示范”(1个中心:“长青大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3个示范村:高嘴头村、石头坡村、罗钵寺村),探索“党建+人才联盟+金融”模式,引进专家6名,成立专家小院,按照“品种引进、科技赋能、育苗种植、管理指导、加工代销”发展路径,助力“长青大葱”品质提升。“长青大葱”已成为新的农业产业增长点,葱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长青镇石头坡村立足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产业兴村、富民强村”的目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长青大葱育苗和大田种植为突破口,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成功打造了以长青大葱为核心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努力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石头坡村党支部书记潘勤珠介绍说,石头坡村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制定《石头坡村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完善修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办法》,8名村干部、56名党员、致富能手结对帮带85户群众发展产业。以书记项目为带动,流转土地800余亩,聚力推进“长青大葱”产业发展,实现大葱种植、大葱育苗、种子丸粒、机械经营、光伏发电五大产业。建成“宝鸡市凤翔区长青大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购置农机120余台件,成立了农机服务队,解决了51名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光伏发电项目,设置光伏公益性岗位12名。2024—2025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余万元,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达131万元,分红32万元,实现了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的致富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依托产业发展优势,村子大力发掘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培养种植能手68人,吸引返乡创业退伍军人、优秀青年21人,培养高级新型职业农民1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质量型、技能型、经营型转变。探索建立“人才联盟”,努力探索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聘请6名高校、科研企业专家人才传、帮、带,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堵点,目前,引进新品种6个,推广新技术5项,开展技能培训3次260人次。
潘勤珠介绍说,今年,石头坡村深耕“优质葱苗+机械耕作+科技指导”托管式服务,扩展一茬育苗20万盘,大葱种植5000亩,探索大葱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打通线上线下销售矩阵,擦亮长青大葱“金名片”,做优做响“长青大葱”品牌效应,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助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快速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村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诗意经济新引擎
伴随着凤翔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凤翔积极抓住发展机遇,打造乡村旅游,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农区变景区,农事变体验!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农旅融合新路径。
作为“最美果乡”的凤翔区范家寨镇,未来范家寨镇将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让丰收的内涵更广、路径更宽。范家寨镇素有“凤翔后花园”的美誉,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市平原镇前列,范家寨镇坚持生态立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速绿色能源项目推广,大力招引实施农光互补发电、草光互补发电、风力发电、储能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巩固提升工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了金果路果乡风光带,沿凤范公路和渭北环线建成了两个万亩优质苹果长廊,开发了沈家沟开心农场农耕文化体验园,高水准举办了苹果花海骑行游、苹果丰收采摘季、玉燕山蝴蝶谷研学之旅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深受广大骑行游和摄影爱好者青睐,让游客在品尝丰收果实的同时,也体验了农耕的乐趣,感受到乡村的魅力,让这里的农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凤翔柳林镇是千年酒乡、丝路古驿、凤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作为中国四大名酒西凤酒的发源地,近年来,柳林镇抢抓西凤酒城建设与陕西千亿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的双重机遇,锚定“中国高粱第一镇”建设目标,以酒用原粮种植基地为核心,让红高粱成为引领特色农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火红引擎”。
9月23日,走进灵山脚下的柳林镇大槐社村,千亩高粱迎风摆动,映红了小山丘,驻足远眺,凤翔城区清晰可见,好一幅乡村美景!
柳林镇大槐社坐落在柳林镇西六公里的灵山脚下,不仅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3669人,拥有耕地5500余亩。近年来,借着西凤酒城建设的战略东风,大槐社村把高粱种植确立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村子已通过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3500亩,推行两季轮作模式,种植春高粱2350亩、夏高粱780亩,让土地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大槐社村党支部书记田保红介绍说,产业发展,品种是根基。为了找到适配本村的高粱品种,他们专程赴山西汾阳考察,精准筛选出适配本村与酿酒需求的优质高粱品种—晋杂22和汾粱30。其中,汾粱30品质出众,亩产可达693公斤,出酒率更是达到43.4%,成了酿酒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晋杂22则凭借超强的耐瘠性,完美适应本地土壤。引入的夏播品种晋早5577,更是实现了“麦收后再种一茬”的增产目标。
依托西凤酒城,同时借鉴山西经验,推行订单种植模式,让高粱“产得出、卖得好”。如今,村里的农户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流转土地的农户每亩年获租金650元,参与田间管理的村民每天能有近百元收入,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的分红,真正实现了“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分红有股金”的三重收益,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金秋季节,千亩红高粱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休闲观光,一时间,凤翔“红高粱”成了一处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
依托酒城建设优势,柳林镇推动高粱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融合”跨越。前端聚焦种业创新与农技服务,实现“良种+良法”双提升;中端强化仓储加工能力,通过统收统储降低损耗、稳定品质;后端深度链接酿酒主业与文旅产业,打造3条特色文旅线路,建成禅悦谷民宿、宋村高粱研学基地等节点,“品西凤美酒、揽高粱景观、赏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格局初具规模。
下一步,柳林镇将持续扩大种植规模、深化科技赋能、打响“柳林高粱”品牌,完善从育种、种植到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条,让高粱成为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乡村增效的“铁杆庄稼”,赋能乡村振兴全面发展。(记者 鲁鹏飞)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