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工业企业逐新向优,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渭滨建设,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和美乡村更展颜值。8月20日,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渭滨专场发布会上,渭滨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梁丹军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渭滨区的发展成就。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20年的1.0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20年的1.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20年的1.01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20年的1.21倍、1.35倍;三次产业比由0.9:59:40.1优化到1:47.7:51.3。” “十四五”以来,宝鸡市渭滨区持续打造发展优、环境优、民生优、治理优、党建优的“五优”城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数智赋能工业企业逐新向优 工业支撑更加坚实
渭滨因渭水得名,因工业而兴,是国家“一五”“三线”时期重点布局的工业聚集区,工业产值占全市五分之一。近年来,在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中,渭滨区充分发挥工业稳经济的“压舱石”作用,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力推高质量发展驶上“快车道”。
聚焦工业强区建设,“十四五”以来,渭滨区大力实施“6422”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存量优化、四大新兴产业增量崛起,着力构建“两带两区”工业发展格局。优势产业迭代升级,制定主导产业全景图和关联资源数据库,聚力实施工业企业装备智能升级、生产技术改造、产品换代更新、产业链条延伸“四大工程”,累计完成技改升级项目132个、释放产能96亿元,钛及钛合金新材料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秦川机床为龙头的“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成功跻身全国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500强、位列全省第八,以占全市五分之一强的工业总产值撑起西部制造高地。
新兴产业集聚壮大,聚力打造西部传感器之都,建成传感器产业园共计40余万平方米标准化电子厂房,签约引进传感器及配套企业28户,压力传感器产业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渭滨为核心的省级秦创原新型传感器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持续深化“一核多点”数字经济大园区格局,互联网产业园入选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入驻企业162户,园区总营收年均增长34.5%、税收贡献年均增长98.5%,西部呼叫产业园、数字智算中心建成投用,全区数字经济产值超过110亿元,成功创建全市首家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
文旅商体深度融合 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
渭滨区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互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商贸提质促繁荣,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经济街区提升、业态调整引进、交通组织优化、政商联动营销商贸振兴“五大行动”,累计建成茂御酒店等商贸项目103个,新建提升特色街区10条,建成火炬路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个,开展“欢购渭滨”等促消费活动500余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8%,获评全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区,两次荣获省政府“促进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激励表彰。
楼宇提级增效益,聚力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盘活闲置楼宇21.5万平方米,建成天同国际等21个专业楼宇(园区),培育税收超千万楼宇2栋、百万楼宇5栋,楼宇经济以占全区0.04%的面积贡献了15.6%的税收,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区。旅游提档聚人气,深入实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成长岭等5座工业博物馆,晁峪上川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茵香小镇跻身全省“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石鼓文化城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高水平举办炎帝祭祀等文旅活动150余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3.4%。
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和美乡村更展颜值
渭滨区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城乡深度融合、要素双向流动、基础互联互通,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大力实施“渭滨五宝”等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秦岭蜂蜜等11个农产品纳入“宝农优品”,渭滨葡萄等3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成秦岭玫瑰等市级现代农业园16个,成功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累计投资1.9亿元实施衔接资金项目282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1户,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村平均收入突破120万元,秦岭北麓“一轴四点”乡村振兴产业带加速形成。聚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南山美丽乡村休闲带27公里试验段全线贯通,改造提升农村道路15条,新建加固桥梁20座,实施人饮工程项目7个,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6个,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70.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卫生厕所普及率98.24%,客货邮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 鲁鹏飞)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