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岐山:家风“在线” 文明“开挂”

时间:2025-07-12 11:43:57  来源:岐山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宝鸡岐山:家风“在线” 文明“开挂”

岐山县充分利用村史馆这一独特平台,将家风家训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阵地

在宝鸡岐山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家风家训与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密相连,共同绘就了一幅乡风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近年来,岐山县深挖周礼文化内涵,创新形式,让好家风走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ff40b45f5e3f68adc43fe0041950e69f.png

岐山县充分利用村史馆这一独特平台,将家风家训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阵地。走进京当镇小强村村史馆,68岁的王存才正指着墙上一幅“分家不分心”的老照片,给8岁的孙子王梓轩讲家族往事:“你太爷爷那辈兄弟四个,分家时把最好的田地让给了体弱的老四,自己挑了坡地,还说‘骨头连着筋,吃亏是福分’。这规矩咱得记一辈子!”小梓轩歪着脑袋接话:“爷爷,我懂了!就像上次我把漫画书分给同桌一样,好东西要分享,对不?”爷孙俩的对话,让泛黄的老照片瞬间有了温度。馆里的老纺车、旧农具旁,常有村民带着孩子驻足,孩子们摸着祖辈用过的锄头,听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家训,眼里满是对先辈的敬佩。

a480d3eccace4782dfbc39626bb7ec5d.png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则为家风家训的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娘常说,‘做生意凭的是良心,少秤一两,亏的是自家德行’。那年收苹果,收购商多给了200块钱,我娘连夜提着灯笼送回去,脚都磨出了泡。”在青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家风故事分享会”上,果农李秋梅站在台上,手里攥着自家的“诚信账本”,声音带着哽咽,“现在我教娃记账,第一页就写着‘不贪便宜,不亏良心’,这就是咱李家的根!”

1698006fdb74ec503cd8bfafaaf750c1.png

台下,10岁的张悦听得认真,她刚在村里“好家风小使者”评选中获奖。“我奶奶总说‘见人递颗糖,邻里暖心房’,上次隔壁王奶奶生病,我帮她取了三天快递,她现在总给我留柿饼呢!”小姑娘举着自己画的“邻里互助图”,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这样的分享会每月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炕桌搬上台,茶水满上杯,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家的老理儿变成了全村的新风尚。

435c642ddb4d6ec10ce081a898beb0e0.png

岐山县还创新宣传形式,将家风家训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相结合。夕阳下的文化广场上,快板《家风三字经》正打得热闹:“孝父母,敬师长,睦邻里,守规章……”72岁的周桂兰跟着节奏拍手,笑得合不拢嘴:“这词编得咋这么对胃口!我家那俩捣蛋孙,听了三天就记住了‘借东西,及时还’,昨天还催他爸把借王叔的梯子送回去呢!”

e2c7c11578d8bc6bc9f45309c2d884eb.png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村兴。如今,在岐山的乡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以前村头张三家和李四家总为地界吵,自从村里把两家祖辈‘让三尺地’的故事写进村史馆,现在见面都递烟呢!”蒲村镇综治专干王辉感慨道。

未来,岐山县将继续深入挖掘家风文化内涵,让村史馆里的老故事常讲常新,让文明实践中心的烟火气越聚越浓,让好家风像周公庙的古柏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通讯员:崔海燕)

编辑:朱茜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