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下午下班,安康中院民一庭的办公电话再次响起,另一端传来一件离婚纠纷案件上诉人哽咽的声音。她反复念叨“孩子不能跟我,以后可怎么办”,言语间满是对子女抚养权的焦虑与无助。
接电话的法官助理小龚没有打断,耐心倾听十分钟后,从法律规定到孩子成长需求,逐一梳理利弊、耐心劝导。半小时后,上诉人情绪渐渐平复,主动表示“我听您的,明天去法院和他谈。”
这起看似普通的离婚案,最初的矛盾尖锐到难以调和。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不仅在抚养权上互不相让,就连婚后共同购买的家具都要“对半分”,首次电话沟通时,双方言辞激烈,互相指责,争执声一度盖过调解的声音。
家事纠纷向来“剪不断、理还乱”,硬搬法律条文只会激化矛盾。承办人朱法官和小龚深知这一点,决定以“共情”为突破口,展开沟通调解。
连续三天,小龚多次分别与双方当事人电话连线,既当“传声筒”,也做“倾听者”。跟男方聊孩子放学需要陪伴的日常,提醒他“工作再忙也不能缺席孩子成长”;跟女方说“外出打工不易,但放假要多回家看看孩子”。从家长里短聊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一点点将尖锐的对立,转化为对孩子的共同牵挂。
调解当天,法庭内的气氛依旧紧绷,双方入座时互不对视,脸上满是疏离与戒备。调解没有直奔法律条款,而是从“孩子”这个核心痛点切入:“为人父母,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以后过得好不好。”这句话瞬间戳中双方软肋,原本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眼神里的抵触也少了几分。小龚顺势引导双方回忆孩子成长中的温馨片段,梳理“离婚后孩子仍是共同牵挂”的核心逻辑。男方原本坚持“她不在老家时,孩子跟我可以,但她必须按月给我抚养费”,听到女方收入微薄时,渐渐同意不再主张;女方也不再执着于“争输赢”,主动提及“他平时照顾孩子非常细心”。从互不让步到为孩子协商一致,双方的态度在共情与沟通中悄然转变。
围绕“孩子寒暑假如何分配陪伴时间”“教育费用承担比例”“共同财产核实”“债务清晰划分”等关键问题,调解团队逐条梳理、逐项沟通。每一个细节都聚焦孩子未来的生活与成长,每一次协商都兼顾双方合理诉求。经过两个小时的细致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形成涵盖六项内容的调解协议。随后,法院依法确认协议并当场送达调解书,男方当场履行了协议给付款项。
考虑到离婚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在送达调解书时,一同交到双方手中的还有一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提示书里明确了离婚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探视、教育等责任,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关切。“就算不做夫妻,也要做孩子的好爸爸、好妈妈。”朱法官的叮嘱,让在场双方和男方母亲都红了眼眶。
以温情打破隔阂,用沟通化解矛盾,让法律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一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更将司法保护延伸至案件之外,为孩子的成长之路筑牢“防护墙”。家事调解解的是“家结”,护的是“亲情”;关爱提示守的是“权益”,护的是“童行”,这正是对司法温情与责任的最好诠释。
编辑: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