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安康讯(记者 毛明博)近期,首部系统反映汉滨区地名变迁、收录各类地名4096条,历时2年精心编纂和多轮修改后,由汉滨区民政局组织编纂的《安康市汉滨区标准地名志》出版发行。
西部网·起点新闻记者从安康市民政局和安康市方志办获悉,为及时记录新的地名,抢救老地名文化遗产,从2021年起,紫阳县、宁陕县、平利县、汉滨区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结束之后就先后启动了地名志的编纂出版工作。随后,《紫阳县标准地名志》率先出版;2022年至2023年《宁陕县标准地名志》和《平利县标准地名志》相继出版。2024年10月《安康市汉滨区标准地名志》顺利出版。目前,白河县、岚皋县也都启动地名志的编纂工作,志稿正在审核修改中。
近年来,随着行政区划和安康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聚落形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各类地名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批地名被废止或消失,新的地名随之产生。尤其是随着移民搬迁政策的推进,出现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和安置小区,产生了一批新的居民点地名;不少村民在移居安置小区后,原有的一些老地名也逐渐消失。
据了解,上述4县标准地名志主编均为我省知名地名文化专家、陕西麦田书院院长邢世嘉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他说,编修标准地名志从实用功能上讲,是为社会治理提供最基础的地理信息,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包括旅游提供准确的指位和导航;从历史文化意义上讲,是激活共同的乡愁记忆,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邢世嘉介绍,编纂者在编纂中特别注重地名应用,如在《紫阳县标准地名志》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品牌作为地名的社会化应用进行梳理和阐释。其中,将“紫阳富硒茶”“紫阳金钱桔”“紫阳蒸盆子”“紫阳皮豇豆”“紫阳修脚师”等特产品牌和劳务品牌以地名词条形式进行了地名应用化阐释。志书出版后反响良好,认为这是地名赋能产业发展的创新性探索。这些地名词条不仅被《国家地名志》收录并荣获陕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
“安康市各级领导很重视地名志的编修和运用,各县(区)党委、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标准地名志是文化成果,但不是最终结果。”邢世嘉说,“最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把地名志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引擎,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灵活运用,使其转化为生产力,这才是编撰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
编辑:孙洁